第一章 太子招揽
于承宣的案子在刑部审查时起了纷争,起因在孙彰报送上来的结案文书上,他在审案的过程中先后两次将审理过程中人犯和人证的供状、证词等抄录报送刑部,跟两次通报材料相比结案文书里在一些关键处发生了一百八度的转变,引用的证据、证词跟前面相比出⼊比较大,而且在整个文书里多次出现了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的地方。
刑部的尚书、侍郞等三品以上的员官对面这份结案文书的表情可用目瞪口呆来形容,因为孙彰作为一个在刑部当了十几年差的老吏出现这样的失误简直让人不可思议,然而事实是孙彰报上来的材料就那样⽩纸黑字地摆在眼前,想不相信也不行。
与此同时,孙彰报呈皇帝的奏章也递到了內阁,由于这件案子是
据皇帝钦命审理,內阁大臣不敢怠慢立即召来刑部尚书田庆询问情况,听完田庆所介绍的情况后他们也愣住了,于是一方面令孙彰火速回京,另一方面急调广东按察司用五百里加急将存档文件送到刑部。
陶勋在家里歇了两天后回到《道典要辑》编纂馆销假,杨廷均、冯鄂和其他同僚们颇吃惊于他
过了伤寒重症,吃惊归吃惊,表面上的工夫还要是要做⾜,众人先是纷纷表示祝贺和
,而后各人各自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为自己没有在他生病期间前往探视做一番解释。
其实论官职和资历他们对陶勋
本不屑一顾,更遑论找借口费口⾆解释,之所以多此一举,有一多半是冲着他过年时送了不少银子,另一半则是指望着明年过年还能收到同样丰厚的“红包”
随后的⽇子里,除了每⽇的案牍工作之外,馆里诸翰林官们谈论得最多的是于承宣案的进展。
这件案子的结局本来其实已经很明⽩了,皇帝在亲信道士的撺掇下肯定不会轻饶于承宣,朝堂上争的是各派为了自己的利益要从案子中得到些什么。
譬如靖宁侯派亲信主审办案就是有心借这桩案子将一些平常有些碍眼的员官扳倒;朝中的清流们普遍持同情于承宣的态度,想要为其开脫、减轻罪罚的不在少数;以太子为首的一派对于承宣的死活并不关心,但強烈反对孙彰按靖宁侯的意思扩大牵连面的做法,同时也想要大力替王心
开脫,借此事将一些中间摇摆不定的员官争取过去。
在此之前,孙彰的审案过程通过定期公文呈报传送到朝堂之上,各方的明争暗斗一直围绕于对牵连进案件的人的处分之上,可现在正式的结案文书和上报的佐证材料却连于承宣定罪的轻重也成了问题,事情的进展大大出乎许多人的意料。
《道典要辑》编纂馆的翰林官们总体上属于清流,但其中也有所倾向:杨廷均老奷巨滑,只谈论公布出来的文书中的措词和语病,对案情从来不置一词;冯鄂等人跟于承宣、王心
都是旧识,为两人甚是抱不平;其他的人大多选择跟风。
每天一大早,众翰林官先从杨廷均那里听一番他对文书里的语病和漏洞的攻击,然后听一番冯鄂为于、王两人的辩护,做完手头的事后坐在一起起劲地议论,在两位长官意见的基础上尽情发挥。
还别说,这群书生意气尚浓的人凑在一起议论、剖析起案件来很是犀利,他们这些人本来就是读书人中的尖子,钻文字尖的本事个个一流,往往能在两位长官的基础上推论出最细微的可能
,或是推论最可怕的罪状,尤其是当他们旁征博引圣贤之书后,孙彰在他们的嘴里已经体无完肤、十恶不赦。
议论了两天后,有人提议等孙彰和案卷存档原文回京后参劾他一本,这一提议立即得到了最热烈的响应,有好事的人马上动笔将众人议论的精华记录下来,以备将来起草奏章。
三月底,孙彰和案卷存档原文先后抵京,內阁在首辅大学士郑士锡的主持下接连几天对于承宣案进行讨论,送进京的存档原文记录跟结案文书和佐证材料保持了一致,跟之前的两次通报公文有明显的出⼊,于是清流言官们理所当然地对孙彰群起攻之,纷纷呈上了弹劾孙彰的折子,甚至有不怕死的御史言辞
烈地提出要追究推荐孙彰的靖宁侯的责任,一时间朝廷上下热闹起来。
陶勋一大早在馆里听到最新消息,没有象其他同僚那样显得义愤填膺,也没有凑过去参加他们的⾼谈阔论。杨廷均今天没有来,冯鄂主持当天工作,陶勋从他那里领到当天的任务后静静地离开热闹的大厅到偏厅做事。
在翰林官们的生花妙笔之下,《道典要辑》编纂馆众翰林官们弹劾孙彰的奏折只花了半个时辰就起草、誊写完毕,但是在奏折上署名却花了近两个时辰,因为闹哄哄的翰林官们只顾互相谦让和吹捧,署名的顺序经过过分的谦让和追及五代的攀比和讨论之后,花了近两个时辰才最终确定。等他们想起来陶勋尚缺席时,已经找不到他的⾝影。
陶勋早早做完手头工作后也没有跟同僚打招呼便迳自回家。路上因朝政之事一时感慨,填一阕《太常引》:
紫宸闭暗
星争,牛李
、旧西京。
兵事祸连行,且攻讦、中兴转倾。
前朝故事,今时宛似,劾奏以同盟。
构陷嫉才英,大殿上、诸公正訇。
填过词,
臆已解。快近家门,发觉家中有客,只见门前停放两顶轿子,其中一顶轿子里飘出陶勋
悉的香味,这是朱
⾝上的气息。
走进家门,只见朱
稔地坐在正屋椅子里品茶,另一个⾝材矮小的男子背着手欣赏中堂字画。听到陶勋进门的声音,朱
站起来快走两步
上前。
陶勋对她拱手施礼道:“朱大人莅临,令寒舍蓬荜生辉,请恕下官失礼,未曾洒扫庭除以待。”
朱
轻笑道:“不用这么做戏了,这里也没有外人。我给你引荐,这位是太子府左中允、青栖先生朱公松柏。”
陶勋听说过朱松柏是太子府的是太子智囊团的成员,也是太子的心腹之一,属太子府中的实权派人物,为人老成多谋。按朝廷惯例,太子府詹事之职多由朝廷重臣,例如尚书、侍郞、都御史兼掌之,其协理者亦由天下名儒任之,朱松柏并非翰林官出⾝而能进太子府任官职,可见太子对此人期许之深。
朱松柏早已回过⾝来,他五十几岁模样,须发斑⽩,相貌平凡,但是双目犀利有神,他主动向陶勋施礼:“陶大人太客气了,青栖和朱侍卫拜访府上乃不速之客也,实在冒昧得很,打扰之处尚请见谅。”
陶勋跟他客套了两句,告了声罪,进后房换下官服。
朱松博等陶勋出来后笑道:“我常在太子殿下⾝边听到朱侍卫提及大人之名,于大人神
久矣,今⽇相见更觉大人少年才俊、英气
发,令青栖顿生亲近之心。”他担任的左中允是正六品的官职,论品秩比陶勋⾼出两级,年纪亦比陶勋大,现在跟陶勋平级、平辈论
,摆明了是一副折节相
的姿态。
“不敢,不敢,生学何德何能敢当青栖先生如此抬举。”
“我曾亲耳听太子殿下赞许大人,道是大人年轻有为,才气胆识皆非凡品,乃冠绝当代之青俊。”朱松柏笑道。
“殿下谬赞了,生学不过一孺子而已,既无经世之才,亦无纬国之能;文不能兴邦,武不能安国;才识⾼出生学者多如恒河沙数,家世贵于生学者胜过浩翰繁星。是以论天下之青年俊彦之才,怎么排也排不到生学呀。”
“大人年纪轻轻,却能谦虚谨慎,真是难得之至,不过以余观之却过矣,大人⾼中今科殿试第六名、进士出⾝,此⾜当殿下之盛赞矣。”
“生学不才,今科会试中式,只是运气好罢了。”陶勋一个劲地头摇:“十年前家严曾请得峨嵋山得道仙人为生学算命,算定二十岁前鸿运当头,有科场得意的命,过了二十岁就过了运头,以后注定碌碌一生。”
朱松柏听得一愣,转头看了朱
一眼。
朱
对陶勋比较了解,知道他刚才这番话有九成九不能信,便笑道:“亭渊,该不会是沐姑娘替你算的命吧。”
“当然不是她,是峨嵋山仙云宮清易道人。”陶勋一本正经地道。
“仙云宮?清易道人?”朱松柏低声重复一遍后问道:“亭渊知道峨嵋仙云宮么?可有往来?”
“仙云宮这个名字我也是从给我算命的道人那里听来的,他自称峨嵋仙云宮蓝眉真人门下弟子,如今一晃十年过去了,生学再也没见过那个道士。听青栖先生的语气,似乎对仙云宮比较
悉。”
“哪里,哪里,我也是第一次听说。”朱松柏的不动声⾊地道。其实他此刻对陶勋的话信了几分,他是太子⾝边的亲信,知道的事比普通人要多得多,峨嵋仙云宮、蓝眉真人在仙道界固然名声显赫,凡人知其名者却极少,太子也是花了很大功夫才能打听得到一星半点,而陶勋不但能够说出来,还知道蓝眉真人的弟子以“清”字排行,看来其所说的可能确有其事。
朱
忽道:“我记得沐姑娘好象也是峨嵋仙云宮出来的人吧?”
“我曾承蒙沐姑娘危难时解救
命,至于她的来历我不清楚,她的话也没法证明,是与不是,我不好妄下结论。”陶勋继续装糊涂。
朱松柏见陶勋一个劲地将话题扯远,轻咳了一声道:“亭渊,你说得对,朱大人早已将你的事迹向殿下报告过,余亦曾听闻。去年殿下遣人夺取武昌道⽩莲教圣经成功,令琊教大受打击、气焰顿灭,活动大为收敛,这件事于国于民都有利,你在其中立下大功;前阵子截下靖宁侯与北戎秘使秘约书的行动里你也居功至伟,这两件大功殿下一直记在心里,想找个机会给予奖赏。”
“生学一介书生,武昌之事若要照生学的意见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本来不想揷手其中的,全凭船主和⽔手出于义气庇护朱侍卫;至于北戎秘使之事,生学事前并不知情,只是应朱侍卫之邀帮她引开了几个探子,哪里谈得上功劳呀。”
朱
有些薄怒:“照你的意思,是我说谎了吗?”
“岂敢,岂敢。那两次都在晚上,天太黑,大人看混了也是有可能的。”
“你…”朱
见陶勋故意装糊涂,一点不给她面子,不噤有气。
朱松柏心里也有气,他在太子面前是红人,陶勋一个小小的翰林编修却没将他放在眼里,揣着明⽩装糊涂,不停地将话题扯远,他要不是⾝负使命恐怕就拂袖而去了。
朱松柏咳了一声,朱
听到之后敛起怒容,坐在椅子上掉过头不理陶勋。
朱松柏对陶勋道:“亭渊,不管怎样,琊教圣经、北戎密使两事,殿下是不会忘记你的功劳的,更何况殿试之时殿下奉旨主试,于你也有师生之谊,所以待你自是跟他人大大不同。殿下早就想要亲自前来拜访,无奈朝廷制度不许,又兼公务
⾝,所以才委托我走这一趟,殿下殷殷叮嘱要我代为致歉。”
陶勋连忙恭敬地朝东宮方向行礼道:“臣惶恐、臣谢殿下垂顾。”
朱松柏点点头,道:“亭渊,我早就想来,是殿下担心会给你带来不必要的⿇烦,所以让我缓缓。如今形势紧急,我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陶勋心道:“得,该来的还是来了。”口头上可不敢这么讲,故作惊讶地道:“先生此言何指呢?”
朱松柏看了朱
一眼,从她的表情上看到否定的信息,这才道:“亭渊不必瞒我,朱侍卫早已经将你牵连进于承宣案一事告诉你,也告诉你孙彰结案文书进京的线路和时间,相信你不会在此事件中无所作为吧?”
“青栖先生此言差矣,下官位卑职小,在京城孑然一⾝、无依无助,又能有什么作为呢?更何况广东离此远隔万里,下官心有余而已,只能听天由命。”
朱松柏笑道:“这话可不对,亭渊在京城绝不是孑然一⾝、无依无助,你有功于太子殿下,殿下又怎么会让你陷此不⽩之冤呢?”
陶勋故作惊讶状:“何谓不⽩之冤呀?朱侍卫所言之事令下官前阵子一直忧心如焚、食不甘味、寝不安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但结案文书进京之后刑部、內阁对此案进行审查,传出来的信息并没有对下官有不利之处,更遑论着有司对下官行拘押。可见朱侍卫之前所得到的消息并不太准确呀。”
朱
回过头气呼呼地、狠狠地瞪着陶勋,眼睛里満是怒火。
朱松柏轻轻摇手道:“亭渊若是以为现在已经全安,那可就大错特错。”
“下官洗耳恭听。”
“孙彰审理于承宣的案子虽然出了大纰漏,但是圣上处死于承宣的决心并没有丝毫动摇,只要有这一条,有心人就可以利用此掀起大风大浪。于承宣的奏折上⽩纸黑字地引用王心
狂悖犯上的言论,所以王心
亦是在劫难逃,你听过王心
讲学,有这层关系只需稍稍加以利用不怕不能将你削职下狱。”
“王心
是当代大儒,讲学⾜迹遍于天下,听过他讲学的学子不可计数,听学次数多于下官者亦不可计数,再者下官也从来没有讲过不当的话、写过不当的字,何以会牵连其中呢?于理不合,于情不通嘛。”
“此言差矣,你以为没有把柄别人就不能奈何你吗?据我们得到的消息,孙彰奉旨到广东审案,临行前从某人那里拿到一张名单,共八十有七人,他受命要将名单上的人通通牵连进此案当中,你的大名亦在其中。孙彰在广东其实办差办得
不错,前两回传回来的公文上已经列出对你不利的人证口供,只凭着那些证供便⾜以给你定罪,令你遭遇不测之祸,这一点你或许已经知道。”
“可事实是孙彰如今自⾝难保,他的结案文书和证供原、副件上都没有对下官不利的內容。”
“这就是蹊跷之处,从內阁和刑部传过来的消息,孙彰指天咒地发誓结案文和证供原副件都被人改动了,参与审理此案的官吏人等亦证明孙彰之言,文书的內容跟封存前有所区别,肯定遭人改动。”
陶勋肚子里暗笑,他利用销假前的两三天时间再次往返了南北一次,将证供改得
七八糟、前后矛盾。不过他口头上故作吃惊地道:“怎么会这样?何人如此大胆呢?文书、证供前没有进行封存吗?”
朱
大有深意地望着陶勋道:“怪就怪在这里,所有的文书、证供都经过严格漆封处理,刑部验看也找不出丝毫被拆封的痕迹,而且两地的证供文档內容都保持一致,并没有冲突、不符之处,当真如有鬼神作祟一般。对了,沐姑娘或那个清易道人最近有没有来找过你?”
“我可以对天发誓,自今年以来绝对没有见过这两个人。”
“那你敢发誓这些文书、证供不是你改的吗?”
“朱大人这就不对了,平⽩无故的,你怎么能将这些重罪扣在我头上呢?”
“别扯远了,你就说你敢不敢发这个誓吧。”朱
不依不饶。
陶勋拂袖道:“荒唐,我为什么要为与自己无关的事发誓?”
m.LanM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