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异时空—中华再起 下章
第十章
 愁眉苦脸的史秉誉掰着手指头数了四天后,杨沪生乘坐“民主号”军舰,从长江转赣江,终于抵达了南昌。

 一声长笛,灰黑色的军舰缓缓靠上岸,事先得知消息的史秉誉带着参议会与政府各部门在南昌的头头脑脑站在码头,接迟到的杨沪生。

 杨沪生现在才过来,对解决南昌贫农围攻参议会危机而言,显然属于马后炮。

 在杨沪生到达南昌一天前,参议会通过立刻派遣有议员参加的土改队,迅速解决解放区没有进行土改地区的土改问题。要做到让贫农满意,又不给政府增加太多负担。

 外面的贫农得知此事,自然是鞭炮齐鸣,欢呼参议会代表了全体百姓的切身利益,并非某些人所说属于地主老财取得权力的新衙门。

 取得满意答复的贫农兴高采烈收拾行李打道回家,只是在百花洲到处留下他们此行的纪念物:遍地屎溺。

 这也没办法,现在国人也就这素质,况且十万百姓聚集在百花洲,你让他们到什么地方处理“内部问题”?当然是按照家里习惯,就地解决了。这么长时间,积累下来的肥料自然不少,虽然史秉誉动员部队没没夜清理,想一时半会儿将这些肥料处理掉,显然不现实。

 外面有了这些东西,空气中臭烘烘的,原本神圣的参议会,一时有些臭气熏天。来往参议院的人们必须要皱着眉头,捂着鼻子匆匆“逃”进来,不然有半路熏倒的危险。

 与兴高采烈离开的贫农相反,看到围堵在外面的贫民散去了,参议院里的大批参议员强烈要求回家抱孩子去,再也不想受这份罪了。

 这些参议员都是有头有脸的精英,给一群面黄肌瘦的农民堵在大会堂里,没有好吃的,没有好喝的,连睡觉也只能趴在椅子上打盹,上千人方便后,那些东西又不能马上清理走,就那么堆积着,外面臭烘烘,里面更是“香气扑鼻”真正是斯文扫地了。这让他们如何容忍?

 那些农民走后,参议院里炸开了锅,斯文点的,在没人注意的角落摇头叹息,不那么斯文的,就感情外泻,或高声叫骂,或号啕大哭,或捶顿足,或满地打滚。虽然洪仁辉儆瞄匙忧米抛雷樱么蠹冶3职簿玻刹我樵豪镆丫伊颂祝褪巧涣钟惺裁从贸。?br>
 折腾了一天,参议院里那些议员还在闹,一肚子不满的洪仁檬繁排艿铰胪酚友罨ιU庖菜闶侨煤槿诗暂时放松放松,不然给那些参议员们围着又吵又闹,洪仁嬗型环⒛砸缪目赡堋?br>
 洪仁源永肟我樵海成兔缓每垂<咸莘帕讼吕矗繁嗔嘲参康溃骸耙媲郑判陌桑钏玖钫獯位乩矗ɑ岚镂颐俏榷ú我榛崾恕矗⊙钏玖畛隼戳耍 ?br>
 身着暗绿色军服的杨沪生神采奕奕出现在舷梯处,朝下面接他的人们从容不迫挥手致意。满意地听到下面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后,杨沪生这才昂首一步一顿沿着舷梯缓缓走了下来。

 组织过来接杨沪生抵达南昌的百姓,在见到杨沪生出现后,因为狂喜又是尖叫又是朝前拥挤,若不是警卫战士拼命拦着他们,站在前面的史秉誉、容闳这些人差点给挤下江去。

 群众是盲目的,他们只看到了自从杨沪生率领的解放军解放南昌后,南昌城就再也没有遭遇过战火浩劫,就是英法联军“扶清灭匪”局势那么紧张时,南昌这里也没有出现一个外国兵。

 战争不在南昌打了,这里建设就驶上高速道。因为战争需要,军火、机械、服装、化工、冶炼、运输…这些行业在南昌蓬发展起来,这解决了很多失地农民生计问题。

 作为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是他们最大的梦想,既然杨沪生能给他们带来安逸的生活(这个是作为新生事物…报纸…每天都要说的,而且还要放在头版最醒目处,做作是做作了那么一点,看多了,潜移默化下,人们也就接受了。),他们自然不光拥护杨沪生,还十分崇拜他。

 看来这种场面杨沪生看的多了,而且他也很享受这种气氛,下船的速度是越来越慢,脸上的笑容显得更加和蔼可亲,越发慈祥了。

 对杨沪生一出场就显示出领袖风范,容闳与洪仁醯谜夂苷#驹诹┤饲懊姘氩降氖繁窗档乩镏辶酥迕纪贰?br>
 史秉誉发觉自己越来越不认识这位大哥了,他不明白,很是平凡的杨沪生为何一举一动都越发显得与众不同,好象他真的是什么伟人,虽然对这个世界中国人来说,杨沪生是很像个伟人,但史秉誉就是觉得有些不可理解。

 俩个人都想给这个世界的中国打下民主、自由、富强的底子,不光这么想、这么说,而且他们也是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去做,可史秉誉现在却觉得他的大哥现在不像是华盛顿,倒像是中国传统的皇帝,更像历史上哪位皇帝呢?史秉誉脑海里突然冒出来袁世凯的身影。

 “嗯,跟袁大头是有一些神似啊!”史秉誉暗叹道。

 一想到袁世凯,史秉誉立刻又想起了历史上“未来”袁世凯的一段掌故。

 史秉誉知道的历史上,当武昌起义,满清皇帝宣布退位,实行“共和”后,当时南京参议院同意袁世凯担任民国总统,条件是袁世凯必须到南京就任大总统。蔡元培、汪卫、唐绍仪组成的接团全部北上抵达北京后,袁世凯当面作出南下姿态,却在南下前一晚,北京城里声大作,据传是军队反对袁世凯北上,结果发生兵变了。

 不光发生兵变,北京城里还风传旗人要杀光汉人,接着洋人又借口保护侨民,纷纷调兵进京。

 北方秩序如此混乱,连接团团员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袁世凯南下计划自然取消,而且取消南下计划的居然是南京参议院提出。袁世凯不过顺水推舟,一副“不是我不肯南下,实在是北方离不开我”无奈样,最后全国矛头直指南京参议院。

 等袁世凯在北京宣布就任民国大总统,看参议院不顺眼的袁世凯又动用各种手段,让各省发电报威胁参议院,将议会北迁北京,新议员旧议员,官派、民选搀杂在一起,议会自然要多有多,最后议会自然成了袁世凯强*民意的工具。

 想想袁世凯,再看看南昌这次贫农闹事。当贫农闹的参议院飞狗跳时,军方各集团军纷纷至电参议院,询问事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电报里对贫农是充满了同情口吻,至于参议院,在那些电报里,真是成了小人当道的场所了。

 按照那些电报,如果参议院不好好解决贫农生计问题,这些各方大员真有带兵回来“清君侧,扶朝纲”的架势,已经够了,这些军人再火上添油,那还不上加的无以复加?

 内有贫农闹事,外有军方施,参议院里都是些手无缚之力的老实人,最后除了低头还能怎么做?看看这次内,再想想袁世凯的手段,真是何其相似矣!

 看着趾高气扬走下军舰的杨沪生,史秉誉脑海里的袁世凯与面前他这个大哥影子重合到一块去了。好象他面前下来的不是新中国主席,解放军总司令,而是中华民国的第一任大总统…袁大头,一个历史枭雄。这种感觉让史秉誉极为不舒服。

 虽然不舒服,笑脸相还是需要的,何况过足了领袖瘾的杨沪生现在已经下了军舰,将手伸到自己面前了。史秉誉出很是牵强笑容,伸出手上前两步与杨沪生伸过来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可惜这里没有照相机,而且解放区各报社虽然技术条件在全国来说,独一无二,但照片排版技术并没有掌握,不然明天报纸上就会出现“两个伟人握手一瞬间”这样精彩的照片了。

 如同两个多年不见的外国友人见面,在握了手之后,杨沪生与史秉誉还面带微笑来了一个男人间的拥抱…看起来自然比熊抱要雅观多了。

 “好你个该死的杨沪生,居然挑动贫民拆我后台,你就不怕我拖你后腿吗?”史秉誉在杨沪生耳边轻语道。

 杨沪生脸上笑容一点都没变,同样用旁边人听不清楚的声音,俯在史秉誉耳边轻声道:“开什么玩笑,我怎么可能挑动别人砸自己场子?你是听谁说的?这种离间咱们兄弟俩的话你也相信?”

 “纯甫兄,多不见,您又清瘦不少啊!工作固然重要,身体也不能忽视嘛!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作为总理,您若是病倒了,政务院事务岂不没人管了?…益谦兄,最近麻烦您了,事情我都知道了,十多万群众围聚在参议院外面,给你们工作造成一定压力,我知道益谦兄肯定很辛苦,不过这么多人,代表了民意所向,昨天夜里看了电报,对参议院的反映,我是极为赞同的。这体现了我们参议院还是尊重民意的嘛!…”

 与史秉誉结束了貌合神离的拥抱,杨沪生笑着与上前的容闳、洪仁灰晃帐郑炖镆膊恢匦牧┤耍故墙璐嘶峤约阂饧⒈沓隼础?br>
 当杨沪生与两个笑的十分勉强的议长、总理打招呼时,旁边一群允许上前的记者飞快地将杨沪生所说的那些话记录下来…这些话明天都是要放到第一版最重要地方,作为领袖重要指示发布出去的。

 见杨沪生并没有因为后方出了子,将他从前线找了回来而生气,至少表面上没有生气,而且还很为他们着想,没有在这种场合让俩人下不了台面,容闳和洪仁匀患卸?br>
 “不敢不敢…杨司令才是辛苦了,前线理万机,却要让司令为后面此等蒜皮小事操劳,真是惭愧,惭愧啊!”“哪里话,没有稳固的后方,前面想取得胜利是根本不可能的,何况民意所向,又怎么能说蒜皮小事呢?我们是民主国家,不是不许人民发言的独裁社会,重视民意,自然是我们战胜腐朽的满清朝廷最犀利武器。”

 杨沪生声音很大,他的话博得了在场所有他过来的百姓热烈掌声,这些百姓自然是人民了,所谓民意,也就是他们的意愿,国家原本是一家一姓的,现在成了所有中国人的国家,不管是参议院还是领导,都充分重视百姓的呼声,这些老百姓自然听的热泪盈眶,如现在清兵突然在周围冒出,摧毁新生的共和国,这些老百姓是舍得一身剐,也要保护在场的所有领导人身安全。

 杨沪生左一个民意,右一个民意,史秉誉在旁边听着牙发酸,容闳和洪仁刺暮苁鞘娣孟蟛我樵翰⒎窃诟鞣窖沽ο阅切┢杜┳鞒鐾仔亲鹬孛褚猓晕医械髡衷谌醚罨ι飧龉抑飨运堑姆从猓饬└鋈私苣兀孔匀灰彩嵌宰约赫驹谡贩矫婧苁歉咝肆恕T厩G康男θ菰缫驯涑煞⒆阅谛纳畲Φ奈⑿Α?br>
 百姓的欢呼让杨沪生容光焕发,高举右拳,在空中挥舞,高声喊道:“自古民心所寄,天下无敌!解放军既是民众之师、仁义之师,兵锋所向,孰敢逆命!解放军是不可战胜的!…万岁!中国!万岁!中华民族!”

 赣江岸边上空一时雷奔电,震天动地,到处都回着万岁声。

 群众是很容易被感染的,反过来,群众发出来的漏*点又感染了原本沉稳之人,容闳、洪仁庋豆烂嬷耍谌褐谌敉蛩旰螅参瓒鹚悄歉墒莸母觳玻涣咄白拧巴蛩曛蛩曛谢褡濉绷恕?br>
 史秉誉虽然不相信这个世界真的有什么东西会一万岁,他也不相信世界上有永远不可战胜、永远不可屈服之类的鬼话(世间事只要一绝对,必然走到反面。史秉誉很相信这句话。),至于解放军是“民众之师、仁义之师,兵锋所向,孰敢逆命”史秉誉觉得这话分明是在威胁自己。可“民意”如此,作为杨沪生的影子,负责内政事务的史秉誉也只能服从民意,喊上两嗓子了。

 经过一场贫农运动洗礼后,百花洲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了。

 已经是深秋,南昌不同于北方,还没到百花凋谢百草枯萎的时节,只是现在百花洲上,杨沪生与他的战士种得那些花花草草现在却早已凋谢的凋谢,枯萎的枯萎了。

 站在大门口,杨沪生瞠目结舌望着里面如同经历过一次世纪浩劫的原军队总指挥部,他无法想象,这里都发生了什么事情。

 史秉誉与容闳、洪仁罾Р我樵海磐饷婢沧就呐┟穹⒋簦罨ι从紊酵嫠懵朴瞥喜案稀被厝ィ皇钦娴枚圆我樵何;坏愣疾辉诤酰∏∠喾矗此坡痪牡难罨ι种厥獯尾我樵核娑缘奈;?br>
 杨沪生不是孤陋寡闻之人,一路上他从各种渠道了解到与危机有关的各种情报,有参议院方面的,有政府各部门的,有军方各集团军的(对军队杨沪生十分重视“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个真理要是忘记了,他也不会是现在的杨沪生了),还有示威群众方面的。

 所有的情报汇总后,全部摆放在杨沪生面前,杨沪生以为一切尽在掌握中。

 地主跑到参议院要求维护他们的“权利”得洪仁窖罨ι媲耙痰W硬桓桑恢弊魑阍谘罨ι竺妫尬胖С潘秸邢氯サ氖繁执硬嗝娓槿诗做助攻,最后让杨沪生答应了俩人提出的修正土改意见。

 虽然没有太烈的争吵,但杨沪生却觉得自己很不是滋味。

 这倒不是说面子问题,虽然现在很多人认为杨沪生是领袖,是伟人,可他自己却觉得自己是个再正常不过的普通人…一个小警察,与伟人之间距离实在遥远了一些。

 真要让杨沪生丢面子,他也不会郁闷太长时间。让杨沪生觉得不是滋味的,是他感觉自己改造中国路线出了问题。

 杨沪生读《**选集》,他自然知道选中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虽然这个文章是**在一九二七年三月写的,可就农村而言,一八六六年的湖南农村,并没有比一个甲子后的湖南农村落后或者好上多少。

 既然熟悉《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杨沪生自然知道这个报告里面一些城市和农村的绅士们是如何喊农民在乡里造反是“糟得很”而**却认为这是“好得很”与**一样,杨沪生也认为农民起来造地主的反,乃是完成他们历史使命,是乡村民主势力起来打翻乡村封建势力,几个月时间,就能成就几千年未曾有过的奇勋,属于“好得很”

 一打土豪劣绅,农民保卫新生共和国、捍卫自己斗争果实的决心就空前爆发,这样的事情如何是“糟得很”?

 既然有人喊“糟得很”杨沪生很自然就将这些人扒拉到右派行列中了。而自己创建的参议院呢?既然能替地主喊冤,他们理所当然就是右派的参议院,是代表了少数人利益,而没有体现最广大群众根本利益。

 洪仁怯遗烧夂芎美斫猓还夂槿诗,连容闳都不知道什么是《**宣言》…恐怕他们连马克思、恩格斯都不知道…这俩个人充其量也就是民族资本主义者,对封建制度而言,他们自然是先进的,可他们无法代表真正的广大人民群众。这是历史局限造就的,眼界不广,杨沪生很好理解。

 他无法理解的是,自己的好兄弟居然也跑到右派行列中了,这是让杨沪生痛心疾首之事。杨沪生就不明白,一个读《**选集》,并且对**、下岗、三农问题怨气冲天之人,怎么和那些地主、商人混了这么几年,就跑到他们那边去了?看来如果在一个大染缸待久了,好人也能给染黑了。

 在地主闹事后没多少时间,乡下那些穷人又到参议院大闹一次。

 史秉誉以为这次穷人闹事,是杨沪生暗中指使的。这根本是无比荒谬的奇谈怪论。杨沪生这些日子光思考着军事问题了,哪来那些闲工夫考虑如何对付参议院?何况要指证对方,你必须拿出证据来,史秉誉虽然说的很肯定,他却一点证据也没有,只能是怀疑。而怀疑,从来不能当呈堂证据用来指证对方的。不然岂不是成了“莫须有”?

 当然,杨沪生以为穷人围攻参议院这是天大的好事。这可以让那些在右边道路越滑越远的议员们,尤其是史秉誉能警醒一下,让他们注意到,在中国,穷人占了绝大多数,如果不解决好穷人问题,不管你说自己是铁打的万年王朝,或者民国、共和国,最后股都只能坐在火山口上,只要火山一爆发,管你什么万年王朝、民国还是共和国,统统完蛋了事。想要打破历史怪圈?可以,你只能如履薄冰般,真正为最广大群众服务。

 既然是好事,杨沪生自然没有迅速赶到,替参议院和史秉誉解围的道理。而是要让他们在炉架上多烧烤一些时候。

 等南昌那边传来给外面围堵的穷人,搞的焦头烂额的议员们终于通过有利于那些穷人的议案后,进城的穷人们心满意足的离开了南昌,而杨沪生也在他们离开南昌的第二天,抵达这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台子。

 知道人群已经散去,这次过来除了教导一番几个管内政的家伙,其他没什么事的杨沪生,看着虽然突击打扫,却因为垃圾实在太多,一时半会儿无法全部整理干净的现场,他也只能目瞪口呆。空气中阵阵恶臭让杨沪生吃进肚子里的饭菜有造反跑出来的趋势。

 杨沪生这才发觉,自己对现在的农民好象估计过高,至少在如何保持环境,不随地大小便也不吐痰这方面,这些农民是盖不理会的。

 也别提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农民,就是二十一世纪很多宁波人,不还是习惯于照样就地解决问题?

 哭笑不得的杨沪生只能哀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M.LanMxS.cOM
上章 异时空—中华再起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