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balisong菊文集 下章
谈我自己
 子潇大哥说的对,文章是用来表达感情的。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这样反而写不出好文章。

 想想也是,喜欢上写东西是三月的事,那时只是将写作当成一种爱好,是愤慨时表达不满的工具。再看看近写的文章,完全是应付差使,毫无感情,似一堆干柴。

 《谈好人好事》或是写过的最好的文章,尽管行文不严谨,甚至有不少病句,但丝毫不影响文章的中心。之后写得较好的便是《谈调查问卷》了,但此文写法明显与《谈好人好事》不同。如果让我用一个词形容《谈好人好事》,那么策马奔腾再合适不过了,完全是心中所想,没有赘言;而《谈调查问卷》却参杂了些许本不该存在的语言,并且风格也转变为“猥琐

 其中原因甚简单:模仿。

 《谈调查问卷》颇有些模仿韩少的写法,又觉得不像,便故作老成,说出了些较“俗”的话语。当然,仅仅是俗,而不是低俗。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何来低俗呢?

 一篇文章的好坏,与其文字优美程度关系不大,笔者一向反对那些文采藻饰却毫无思想之文,读起来只是平增了词语的积累量,对一个人并未有大的改变。鲁迅是为了唤醒麻木的国人而弃医从文,尽管文中修饰之词不多,却极为推崇。朱自清的散文虽然语句优美,但大多是家中出事了、自己无聊了、家门口变化了,与国家之大事不挨边。记忆中读过的《朱自清散文集》中确有一篇批判社会文,但那是为了他自己差点牺牲而作文。故朱自清散文写得虽好,却终不能获得“民族魂”

 我赞同这一观点不为别的,只因我写不出优美的语句,只是嫉妒而已。

 再说说机会,我一直说自己缺少一个机会,殊不知机会就在身边,只是我没有那个能力罢了。

 很多时候,我都认为我自己有了足够的才华,足以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现在想想也觉可笑,我确实“有才华”“有才华”的我至今尚不能离教育苦海。

 机会并不是别人给你的,而是你自己争取的。

 很多人都很羡慕韩少,17岁写出了《三重门》,高一退学,并成为80后领军人物。一部分眼红的如狼人般,恨不得把韩少撕裂,自己去替代他;还有部分人认为韩少只是侥幸,获得了新概念作文一等奖,并将一些网络作者与其相比,得出了上述结论。没错,韩少确实是侥幸,但是为什么这些网络作者不侥幸一次呢?表面上是替他们抱不平,实际是为了自己没有侥幸而焦心。

 要想获得机会,就要证明自己要能力去获得它,证明方法很简单:一是自己主动去寻求机会,并将机会征服然后收归己用;二是凭借你爸是李刚这一点去获得机会,尽管这样会遭人唾弃,但这是走捷径必须付出的代价。

 将此总结为一句话,便是:不要幻想机会出现在你身旁,机会也收出场费。

 说了这么多,我自己已然不知道我要表达的观点了,但这不重要,看看上文,有种“信马由缰”的感觉,虽不如《谈好人好事》等文,但至少都是马了。

 2012年6月10夜  m.LAnMXs.COM
上章 balisong菊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