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摸虔诚
过年后上班第一天,也就是农历正月初八,收到范君问朋友寄来的个人散文集《明月前身》。当时手边有工作,未能及时打开,于是带回家来,想置于书架上,留着
后慢慢阅读。吃完中饭,信手翻开想浏览一下,谁知这一翻之后,不
从站姿改为坐姿,又不
从坐姿改为依枕半卧——这是我与书之间最亲密的姿势。
看到《点着蜡烛吃核桃》,便再也躺不住了,起来移一椅于阳台,净手沏茶,小心翼翼取出一只夜光杯,满满斟一杯酒,置于阳台边上。此刻茶香氤氲,酒香扑鼻,书香幽幽,连空气仿佛也凝滞厚重的不能
动。冬日的阳光很好,透过阳台上的玻璃照进来,照在《明月前身》洁白的书页上,书页便反
出刺眼的光来,让人读不下去,不由得陷入一种思索或想象。实话说,近二年来,能让我有此雅趣可读的书已然不多,除了在古旧的典籍中偶尔碰到类似《袁中郎集》、《幽梦影》、《浮生六记》和《陶庵梦忆》之外,前些年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几乎篇篇都可以以酒佐之,而后来读他的《行者无疆》,却很有些乏味。可惜我的一杯好酒,白白倾于楼下,自此之后,再很少遇到可以让我以酒佐之阅读的好书。
而范君问的《明月前身》是一本好书,好,首先是在装帧上,紫
的基调像我们年轻时候的梦,顷刻之间就可以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让读者不用打开,仅仅就在封面上,悄悄的走近作者。其次,封二作者的照片年轻干练,阳光青春,个人介绍简练精致;扉页上的篆刻俊秀飘逸,颇有洒
之骨。再其次,自序写的抑扬顿挫很有韵律质感,行文古朴颇含魏晋遗风,灵巧而不轻浮,光滑不失深邃。很可以看出作者对民族文化的
收和运用,有相当的功底。第四,许许多多的金石之刻即与文章有点睛之效,又可补白,还可独立鉴赏,与文章相得益彰。
话说到此,应该说说我的文章题目,我之所以用“虔诚”这个词,是这本书的书名给了我一种相当奇妙的心理和生理上的感觉:每当我在世俗的生活工作中因紧张疲劳而感到身心疲惫焦虑突生的时候,便深深地陷入在黑暗之中,常常不由自主地祈求命运的垂青和生命的感悟,常常是对着一方月光在心底默诵,或者呐喊,恳请一轮皓月给我一种启迪。或者这就是所谓的“明月情结”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大都或多或少有这种情结在心,而在中国文人,更是尤其如此。我不想在这里恬蛙鼓噪,多费口舌,我想说的是,因为我们对月光月
的热爱和亲近,渐渐地,便有温暖、便有放松、便被一种情感软化,再渐渐地心
疏朗起来,甚或无可不包。从这个意义上讲去,古代的文人们在仕途坷坎,屡被
放逐出之时仍能够寄情与山水,怕是那种沮丧的心情被故乡或者他乡的明月稀释了不少。对!对中国文人来说,明月情结就是一种先天的稀释剂。由此我或者可以断定,如果在文人心目中有图腾崇拜的话,那么第一位的就应该是明月以及她清辉的月
,她可以是理想、是情人、是梦幻、是灵感、是目的、是动力、是开始,亦是结果,是一切实际存在,也是一切虚无空幻,可以是无所不包,也可以是空无一物…。君问的书名是《明月前身》,并且在我看过的他的文章之中,不论是对历史、对现状、对情感或者对山水,其写作态度和表述方法都包含着许多虔诚的成分,于是,我便通过阅读他的文章来触摸这种文化人心目中的虔诚。
但是,尽管如此,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是决不能用个体的经验直觉去包装和渲染一句神圣的虔诚,以此来
导读者接受一个不属于审美范畴的心理暗示。曾经以为老黑格尔的经典美学原则——绝对理念或绝对真理,永远像太阳上的黑
,你只能用逻辑的力量去证明它,而无法用生命去感知或阅读它。特别是在我们面临目前这种现实主义功利和意识形态之上的文化现实中,绝对真理——善良、正直、诚实和爱——在某种意义和程度上却可以用相对条件进行肢解和拼接,从而变通或者折中,因此而迫使人文的终极关怀必须以奉献唯美的贞
去求得阐释和述说。这不能不说是当下文坛一个巨大的无以复加的悲哀。清算这一经典美学原则被蔑视和破坏的惨重后果,是学者们的事情。而作者神圣的使命却是不停地书写,用鲜血涂抹艺术,为艺术奉献生命。我想说的是,这是一种高度,是每一个谬斯的传人所向往的目标。君问的文章远远没有到达这个高度,但我却可以从字
里读出作者向这个高度攀登时留下的脚步,尽管有些脚步不那么坚实,就像婴儿的脚步一样有些虚,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每一个成人都是由婴儿长大的。相比而言,君问还很年轻,1976年底出生,这正是他的优势所在,他的前途所在,真正令我羡慕不已的就是他拥有如此年轻的生命。
如果仅仅是一种羡慕,我想读他的文章就会轻松得多,但事实是读他的文章却很让人吃惊。羡慕一旦和吃惊相结合,必定能够引人深思,让人深思的文章才可令读者拍案,我喝一大口白酒,酒入柔肠,便和手中的书香相呼应,我把《明月前身》揽进怀里,抬头向远山看去,那个曾留下杜甫数十首绝句的南郭寺在冬天的黄昏中依然端坐于斯,睿智而又大度,任红尘过客匆匆,景
变换,手捻胡须的杜甫只是冷冷张望着,他的眼光虽在红尘之中早已掠过红尘而去,或者,也是在追问明月,那么明月的前身是什么?明月的身后又是谁在不停的跋涉?
一个下午没有上班,被君问的文章所吸引,以为看了不少,结果才看了几篇而已,是想得太多了些。仔细想想,君问的文笔很不错,文史知识的积淀也颇为深厚,文章有气势,有章有法,篇幅大多短小,结构合理,只是个别文章结尾处有些草草,或者与文章开头的呼应不足。另外,第115页的印章与所注不附,如果不是有其他的意义,我想应该是自己所误吧。
读书与我,不仅仅是读,这种读更可以是一种把玩,一册在手,香茶美酒在侧,青烟缭绕,看与不看、看得进去与看不进去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心情,一种趣味,一种不可多得的雅致。
感谢君问,感谢你送给我如此之好的一本书,因此我才有这么愉悦惬意身心俱醉的一个下午。感谢网络,让我有了这样一个年轻而学识深厚的朋友。
m.LanM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