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老家
我从小生长在外地,直到临近上小学的时候,父母才带着我们从几千里外回老家省亲。那一年是1974年。
虽然父母经常给我们讲老家的种种逸事,但此前留在我脑海里的只是一些抽象、干枯的概念。这次亲身游历一番,方知老家这般有趣、
人。
由于父母为同村人,在俩位老人家成亲结两姓之好后,几乎全村每户人家都能与我挂上或远或近的亲戚关系。当时样板戏《红灯记》中李铁梅有句名唱“我家的表叔数不清”而我家的表姑、表姨也数不清,叔表兄弟姊妹更多得不能数。当时还有一个让我困惑的问题,就是如何排辈。我当时生活的地方是六十年代国家建立的一个准军事化单位,其组成成员从全国各地选调而来,相互之间绝少有亲缘关系,因而我只需根据每个人的年龄判断就可以确定辈分和称谓。但在这里这一标准不灵了。我不仅有还在吃
的叔叔、爷爷,还有胡子花白却与我称兄道弟的“老哥哥”更有比我还大却喊我爷爷的“大孙子”喊得我一头雾水,惶恐得很,但也潜生了些“少年爷爷”的成就感。
平地“长”出这许多亲戚,让我应接不暇,也喜出望外——整个村家家都是亲戚本身就足以自豪得很啊。但我也曾赌气出走过一次——我悄悄地离开老家,步行4里多路去了几天前才第一次会亲的三姑家,惹得老家人等四处派人寻找,很是虚惊了一场。三姑有六子二女,俩个表姐和四个已过门的表嫂对我这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举手投足透出异域风情的表弟、小叔子颇有好感,变着法儿地哄我高兴,让我这从未有过姐姐的少年突然感受到了和风细雨、柔顺细致的母亲般的照顾,令我怡然陶醉、乐不思蜀。当时为何、和谁闹气早已记不得了,现在沉心细想,其实只是想为再次小住三姑家找借口而已吧。
那次回老家选在了
节,前后共生活了二十多天。这是我儿时印象最深、最快乐的
节。因为见识了许多有趣的事物,像祭神、
祖的仪式,磕头拜年的习俗,以及吹糖人、崩玉米花的手工艺人的
巧手艺,这些在我那准军事化的环境里,早就被当作封建残余、资本主义尾巴割扫得无影无踪。在这里让我第一次明白了,年也可以这样过,而且只有这样的年才真正算是一个喜庆的日子。
这次省亲还让我知道了很多“道理”:几间房的水面就可以叫“大清”;婴儿般大小的红薯仍叫山药“蛋”;一个老师居然可以在一间屋里同时教四个年级,而四个年级学生加起来不过五十来人;人死后不放哀乐,却吹起了悠扬的小调;上供的食品最后都是被人吃掉。等等等等,数不胜数。
这就是我的老家,我魂牵梦绕的故乡。在老家的日子里发生的一切,让我反复品味、思念了许多年。
M.lANm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