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小金库”顽疾须标本兼治
长期以来“小金库”的存在,已成为铺张浪费、奢靡享受、违法
纪的重要资金来源,
发和滋生了一系列的败腐现象,严重败坏
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妨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对此民人群众深恶痛绝。
“小金库”虽“小”却危害极大。近年来,
央中、国务院虽然三令五申严噤设立"小金库",但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反其道而行之顶风私设“小金库”的现象却时有发生,究其主要表现形式,包括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设立“小金库”;用资产处置、出租收⼊设立“小金库”;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和咨询费等名义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经营收⼊未纳⼊规定账簿核算设立“小金库”;虚列支出转出资金设立“小金库”;以假票发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上下级单位之间相互转移资金设立“小金库”等,可谓名目繁多,私设隐蔽,给有关部门监管带来诸多困难。
应当看到,某些单位请客送礼、
发钱物、收送红包、公款行贿等行为之所以屡噤不止,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游离于监督之外的部门小金库。可以说,小金库正是很多败腐现象得以蔓延的“财政支柱”其
本原因就是“小金库”戴着公家的帽子,实现的是小团体和个人利益,说到底还是对权力的监督不力造成的,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一些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作祟。
毋庸置疑“小金库”被视为“顽疾”久治不能
除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制度上有所欠缺、管理上有漏洞、监督上不到位。2009年4月,央中
委纪、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近⽇联合印发《关于在
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办法》,明确了在国全范围內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的范围、重点,并作为年度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进行了安排部署,特别是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彻底清理“小金库”清理“小金库”写进了央中全会的决定,彰显出
央中坚决惩治和预防败腐的信心和决心。一年多来“小金库”治理成效显著,但个别地方一些部门私设“小金库”现象仍屡噤不绝。因此,从源头上
治“小金库”势在必行。
实际上“小金库”无孔不⼊,造成资金离开控监体外循环,俗称“账外账”是滋生败腐的温
。“小金库”屡噤不止、屡治不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重检查、轻处理”处罚处分力度不够。
笔者觉得,
治“小金库”顽疾,必须在处理处罚上有力度,在长效机制建设上有深度,须两手都抓,两手都要硬。即一边抓检查清理,一边抓长效机制建设。首先,加大对“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宣传力度,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小金库”存在的危害
,认识到“小金库”是滋生败腐的土壤,鼓励群众对“小金库”现象进行举报。在声势上形成了舆论庒力。比如在府政门户网站、广播电台、主要报纸等多种新闻媒体上公开发布“小金库”治理的举报公告、举报电话、举报信箱和举报地址,还可利用机手
信短向群众公布举报方式。
其次,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和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尤其加大审计监督和处罚力度,特别加大对责任人和单位法人的处理力度,形成威慑力。对屡噤不止、运用“小金库”肆意挥霍家国钱财的个人和单位,要严肃处理。
此外,要从管理上进行剖析,寻找漏洞,完善手段,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加強制度建设,创新机制和体制。针对检查发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制定有关制度法规,从制度体制上完善管理,強化制约,并加快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从而源头上防止并杜绝“小金库”问题的发生。
实践证明,集中清理只能治标,而要彻底
治“小金库”需要标本兼治,多管齐下,全方位提⾼整体财政管理⽔平,创新机制和体制,才能从源头上堵塞财政资金流失的漏洞,进而从
本上防止“小金库”的滋生与蔓延。
M.LaNM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