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程万军文文集 下章
林大人的呐喊缘何沦为空喊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晚清大臣林则徐一副自题对联。上联说只要对国家有利,个人的生死自不计较;下联说,哪能因祸就回避,是福就趋向。

 在万马齐喑的晚清,这副对联的公示不啻于振聋发聩的呐喊。这声呐喊感动了很多人,世人大都为这位虎门销烟英雄的爱国情所感染。然而,感动之后,人们却没有进一步关注到林则徐这声呐喊的结局——晚清的命运为林大人划上了悲剧的休止符:他的呐喊徒劳无益“利国”之愿终究是泡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声呐喊最后缘何沦为空喊?林则徐的悲剧源在哪?

 笔者以为“三个没有”构成林大人“呐喊变空喊”的必然。

 一则,没有生机的大清封建制度。

 林则徐的这声呐喊是在大清封建制度的大环境下发出的。而在万马齐喑的死气中,决定“国家生死”的根本,不是一两句爱国的呐喊,也非“师夷长技”的浅见,而是社会制度的深刻革变。

 诚如央视六集政论片《复兴之路》所指出的,打败中国的不是西方的坚船利炮,而是他们的社会制度。这个公理直到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不堪一击全军覆没时,才终于得到有识之士的公识——时代所现,林则徐并未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

 二则,没有远大抱负的道光皇帝。

 道光皇帝是典型的病夫皇帝。他没有同时代的近邻日本明治天皇那样励图治的远大抱负。才智平庸的道光爱恋的是圆明园的丽,他在那里逗留了30年。国势下,让这个多病的皇帝不堪重负,祖先的透支终于轮到他来买单,可是,国库已空,他如何买得起?病入膏肓之身,如何有力气支撑下去?即便表面上倡导“克勤克俭”其实质已如圆明园的最后时光一样,已经薄西山。

 病夫皇帝的眼光极其有限。守着这么一个皇帝,林大人的作为会有怎样的局限不言而喻。

 三则,没有思想革命的自己。

 林则徐自身的认识有限。在满清大员中,林则徐无疑是少有的开明之士,他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可以说是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的代表。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先进的中国人”的代表,竟然也相信“洋人的膝盖不能弯曲”的怪谭。

 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夜,他认为“夷兵除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林则徐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如此浅薄,乃至止步于“师夷长技以制夷”

 没有思想革命的林则徐,不可能作出改变国家命运的质变之举。

 “三个没有”决定了林大人“呐喊变空喊”的必然结局。

 对于“三个没有”他是真的不悟,还是“难得糊涂”?

 我以为,不能排除林则徐对意识刻意有所保留。正如蒋廷黻指责林则徐——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来刺国人点醒士大夫,进而挽救国家与民族。

 不敢逆主子旨意来行事——这恐怕就是所有满清大臣的通病。包括林则徐在内,主宰意识的,还是效忠皇帝高于一切的奴才心理。

 作为近代早期的历史人物,林则徐身上具有明显的两面。他一方面主张对外抵抗,反对侵略,但是另一方面正如蒋廷黻早在30年代就指责过的那样,林则徐“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 

 那就只能解释为对现实最尖锐的矛盾回避,其实只能使现实更加严酷。

 一声基于“不肯公开提倡改革”的呐喊,纵然感天动地,也不过是美丽的泡影。

 直到林大人黯然去世,他也并未意识到他所引发的鸦片战争的真正划时代意义。那就是西方人用强迫的方式,惊醒中国人的历史使命——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之!  m.LanMXs.cOM
上章 程万军文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