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帝国风云 下章
第二百四十五章 驾驶员
 赫岑道夫上台的时候,面对的是一个能让任何政治家绝望的烂摊子。**

 根据后来公布的资料,在一九八六年,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军费开支已经占到了zhèng fǔ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四十五,相当于当年国民总产值的百分之二十一。这还只是可以查证的,即正式的军费开支,如果把通过其他方式划拨的费用算上,军费在帝国财政预算中的比例肯定在百分之六十以上。

 显然,这是一个任何zhèng fǔ都难以承受的巨大负担。

 要知道,即便在大战期间,战争开支在帝国财政开支中的比例也只有百分之六十,而且只在一九四三年与一九四四年超过了百分之六十,而在一九五零年则降到了百分之三十,基本上恢复到了战前水平。

 和平时期如此高的军费开支,意味着zhèng fǔ破产。

 问题是,帝国zhèng fǔ并没有破产。

 显然,为了维持巨大的军费开支,帝国zhèng fǔ能做的就是加大税收,并且通过增大赤字规模来获取社会资源。

 当然,这也就意味着货币严重贬值。

 在一个市场经济国家,货币严重贬值的后果极为严重,而且肯定会导致社会动

 事实上,在赫岑道夫上台之前,帝国zhèng fǔ就已经通过最高zhèng fǔ限价等方式,即以强制行政法令来限制物价了。

 问题是,这些办法都只是治标不治本。

 虽然这种方法,能够在短期内让帝国民众获得廉价的商品。但是根本无法维持下去,迟早都会导致经济崩溃。

 这一点,在帝国的粮食贸易中体现得非常明确。

 德意志第二帝国一直不是产粮大国,而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就已经成为了粮食的存进口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头号问题都是粮食,即本国生产的粮食根本无法养活所有国民。正是如此。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意志第二帝国都最先实施配给制,而且是最为严格的配给制。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当局一度把配给额度降到了最低限度。

 战后,帝国的粮食问题有所改善,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这就是。通过并其他德意志国家,以及在战后出现的婴儿,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人口数量在战后十年之内增了数千万。/相对的,帝国的粮食产量却没有得到相应增长,反而是民众的粮食消费急剧上升。

 正是如此,德意志第二帝国才抓住乌克兰不肯放手。

 可以说,正是来自乌克兰、以及像罗马尼亚与保加利亚这些东欧国家的粮食,在战后养活了德意志第二帝国。

 问题是,在石油危机之后,进口粮食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此之前。因为华元与黄金等价,所以帝国马克只需要与华元保持固定汇率,其币值就能得到保证,德意志第二帝国也就能够通过增加帝国马克的发行量,从乌克兰等产粮国进口粮食。

 说白了。就是拿纸币去换取粮食。

 当华元与黄金离关系之后,这种局面就难以维持下去了。

 说得简单一些,衡量货币价值的不再是其与黄金的关系,而是其实际购买力,即货物成为了国家贸易中的主角。

 这就意味着,德意志第二帝国无法通过增加货币发行量来购买更多的粮食。

 原因就是。增加货币发行量将导致货币贬值,也就导致了货币购买能力的降低,而最终购买到的货物并没有增加。

 当然,德意志第二帝国并不是没有其他选择。

 这就是,乌克兰等主要粮食出口国都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盟国,而且在国家安全上严重依赖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国家政治上更是以德意志第二帝国马首是瞻,因此德意志第二帝国可以通过打欠条的方式获得粮食。

 说白了,就是以国家的名义直接从乌克兰等国进口粮食。

 当然,帝国zhèng fǔ不可能、也无法在粮食贸易中支付现金,能够给出的,只是由zhèng fǔ发行的债券。

 问题是,债券比货币更加不可靠。

 说白了,乌克兰等国无法拿德意志第二帝国发行的债券去购买商品,而且这些债券的价值随时有可能归零。

 在赫岑道夫上台之前,乌克兰等国就已经提出,不再在粮食贸易中接受帝国债券。

 当然,到这一步,德意志第二帝国也有选择的余地。

 这就是,用易货贸易来获得粮食。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用乌克兰等国需要的货物来换取这些国家生产的粮食。

 问题是,德意志第二帝国能够提供多少其他国家需要的货物呢?

 要知道,在冷战的巨大压力下,德意志第二帝国逐步放宽了对盟国工业发展做出的种种限制。比如在战争结束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就明确要求,所有从前俄国dú lì出来的国家都不得发展重工业。可是到七零年代初,德意志第二帝国当局不得不废除这条规定,即允许这些国家发展重工业,后来还扩大到了军事工业。

 说白了,为了与中国对抗,德意志第二帝国得集中整个同盟集团的力量。

 结果就是,在以德意志第二帝国为核心的同盟集团中,最为强大的就是以军事工业为核心的重工业体系。

 当然,德意志第二帝国也不例外。

 显然,在进行易货贸易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能够提供的是军火、以及钢铁等重工业产品。

 问题是,乌克兰等产粮国需要的却不是军火与钢铁。

 说白了,愿意跟德意志第二帝国进行易货贸易的国家,需要的都是轻工业产品,以及电子工业产品。

 显然,德意志第二帝国需要的也是轻工业产品。

 赫岑道夫上台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遭遇了粮食危机。这就是,乌克兰等国拒绝接受德意志第二帝国提出的粮食贸易协议,明确要求德意志第二帝国要么拿硬通货、要么拿对方开出的货物进行换。

 当时,与乌克兰等产粮国的谈判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根据后来披的资料,在赫岑道夫上台之前,德军总参谋部制订了一份推翻乌克兰政权的军事行动方案。

 也就是说,如果谈判以失败告终,就要通过军事占领的方式来控制乌克兰等产粮国。

 显然,这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赫岑道夫上台之后,不但立即终止了军方的愚蠢行为,还首先访问乌克兰,直接向乌克兰总统提出,如果乌克兰拒绝向德意志第二帝国出口粮食,那么德乌关系将遭到毁灭的破坏,而且他也无法阻止事态恶化。

 当然,赫岑道夫也给乌克兰总统带去了一份礼物。

 这就是,只要乌克兰肯在粮食贸易中做出让步,即接受德意志第二帝国提出的贸易支付方式,他将保证在任期之内结清所有款项,并且偿还所有欠债,确保乌克兰不会在粮食贸易中遭受损失。

 赫岑道夫的保证,为他赢得了三年时间,即德乌签署了三年的粮食贸易协议。

 事实是,赫岑道夫最需要、最为欠缺的就是时间。

 更重要的是,对他推行的改革来说,三年显然不够。别的不说,德军就不可能在三年之内从巴尔干撤军。

 此外,赫岑道夫的改革也不可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做个简单的比喻,德意志第二帝国就像是一辆在高速公路上以每小时一百公里的速度行驶的汽车,而赫岑道夫就是这辆机车的驾驶员,就算他已经踩下了刹车,汽车也不可能立即停下来,更不可能马上调头行驶。

 赫岑道夫已经踩下了刹车,但是汽车在惯性的作用上,依然在向前行驶。

 这就是,在赫岑道夫努力推行改革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仍然在奉行与中国全面对抗的基本国策。

 在此影响下,帝国的军备开支依然居高不下。

 做为政治家,赫岑道夫非常清楚,帝国的军备计划关系到很多人的利益,如果他立即拿军备开刀,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有数百万帝**人,还有那些在军备建设中获得了巨大利益的军火集团。

 显然,得罪了这些利益集团,赫岑道夫的政治生命也不可能长久。

 改革不是革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赫岑道夫不敢猛踩刹车,需要足够多的时间让帝国战车停下来。

 问题是,来自外界的压力,也就是来自中国的威胁,让帝国战车很难停下来。

 与之相矛盾的是,严重的国内环境,需要这架战车立即停下来,不然内部矛盾总爆发就足够让这辆战车解体。

 不可否认,赫岑道夫做了很多努力,甚至打算牺牲帝国的战略核力量。

 可惜的是,他做的努力还不够,或者是在当时条件允许下做的努力还不够,帝国战车仍然在继续向前。

 对赫岑道夫来说,进行改革除了需要来自国内的动力之外,更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九八六年底,在访问了乌克兰等盟国之后,赫岑道夫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

 当时,这次访问被新闻媒体成为中德外关系的破冰之行。

 只是,其实际意义并非这么简单。RQ  m.lAnMXs.COM
上章 帝国风云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