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易中天品三国 下章
第三十八讲 难容水火
 *易中天先生在以前的节目中曾经讲到,刘备为了给关于报仇,发兵攻打吴国,结果在夷陵之战中大败而归,不久病逝于永安。在病逝之前,刘备精心安排了后事,留下了一个“亮正严副”的辅臣结构,也就是以诸葛亮为正,尚书令李严为副,共同辅佐幼主刘禅。从这个安排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刘备的心目中,李严也是蜀汉的重臣。但李严在刘备死后,不仅没能起到辅臣的作用,在八年之后还被废黜和流放。在上一集易中天先生讲到,蜀汉的军政大权掌握在诸葛亮手中,幼主刘禅只是名义上的皇帝。那么,我们就面临一个尖锐的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是想独揽大权、排除异己,还是另有原因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作客《‮家百‬讲坛》,为您精彩品三国之“难容⽔火”

 上一集我们讲了诸葛亮处理的第一种关系,就是他和刘禅的君臣关系。这一集我们要讲诸葛亮如何处理他的同僚关系。而在诸葛亮的诸多同僚当中,最重要的人就是李严。李严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同为顾命,并受遗诏。《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得非常清楚,刘备临终之前“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也就是说刘备托孤的这样一个结构,是一正一副,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而且“以李严为中都护,统內外军事。”还有这么一句话,这句话记载在《三国志·李严传》里面。这样的一个托孤结构或者说辅臣结构,和孙策死后江东集团的情况非常相似。孙策托孤于谁呢?长史张昭;然后呢?周瑜为中护军,和长史张昭共掌众事。所以我们就可以来看一看这两个结构的比较。在孙策那边,是张昭为长史,周瑜为中护军;在刘备这边,是诸葛亮为丞相,李严为中都护。长史和丞相都是文官,主管行政。中护军和中都护都是武官,主管军事。也就是说,孙权这边是张昭为正、周瑜为副,张昭为文、周瑜为武;在刘禅这边,是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诸葛亮为文,李严为武。周瑜与张昭共掌众事,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这真是何其相似乃尔。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在刘备的心目中,李严就是他的周瑜,或者说他希望李严能够起到当年周瑜的作用。李严的地位能不重要吗?那么我们要问,李严他起到了周瑜的作用吗?没有。李严不但没有起到周瑜的作用,而且在刘备托孤八年以后,被废为平民,⾝败名裂。这就留下了一个疑案,这应该说是蜀汉史上一个很大的疑案。

 *李严被废,这应该是三国时期蜀汉‮权政‬的一件大事。诸葛亮的副手、蜀汉重臣李严,不仅没能在官场上青云直上,还落了一个被流放的下场。这可以说是蜀汉政坛的一次政治地震,背后肯定有让人琢磨的说道。我们要分析幕后的原因,就要先把事情的来龙去脉理清楚,首先我们要知道,李严是为什么被废的?他又是怎样被废的呢?

 我们这一集就要分析这个疑案。要分析这个疑案,我们首先就必须回答,李严是为什么和怎么被废的。事情大概是这样,蜀汉建兴九年,也就是公元231年,诸葛亮四出祁山,北伐曹魏,命令李平独运军粮。李平是谁呢?就是李严,李严这个时候已经改名叫李平了。为了让我们的观众能听得更方便一点,在我们这集电视节目里面我们不用他的新名字李平,我们统称李严。李严这个时候到了成都,受命代理丞相府的政务,而且负责给诸葛亮催办督运军粮。但是到了夏秋之季,天降大雨,运粮不济,粮草运不到前方。这个时候李严也就是李平,就派人去跟诸葛亮讲,这个粮草运不过去了,是不是就撤军呢?诸葛亮同意了。因为我们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运不过去了这个仗就没法打了,于是诸葛亮就撤军了。那么诸葛亮撤军的消息一传到成都,李严就故意装作大惊小怪的样子说:哎,丞相怎么撤兵了?粮草很多呀,他怎么回来了?然后又打一封报告给刘禅,说丞相这个撤兵是假的,伪退,目的是敌深⼊。等诸葛亮回到成都以后,就发现李严在那儿颠三倒四,于是诸葛亮就把李严跟他的所有来往的亲笔的书信全部出示。《三国志·李严传》的说法是:“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就是第一封信怎么写的,第二封信怎么写的,第三封信怎么写的,都是李严亲笔所写,拿给大家看。这样一来怎么样呢?李严没话说了,《李严传》的说法是:“辞穷情竭,首谢罪负。”怎么意思呢?理屈词穷,坦⽩待,低头认罪。那么李严认罪以后,诸葛亮就上表后主,把李严废为平民,流放到梓潼。所以李严在蜀汉的这个政治舞台上时间并不长,所以很多人不知道这个人物,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那么李严被废的这个过程呢,情节可疑。为什么可疑呢?第一点,犯罪动机不明,就是我们弄不清楚李严为什么要这样做。《三国志》的说法是这样十二个字:“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什么意思呢?是因为他自己军粮运不过去了,他想推卸责任,嫁祸于人。那么“解己不办之责”这句话是说得通的。“显亮不进之愆”就是要故意显示是诸葛亮不想北伐,胆小怕事撤军的。这个不大讲得通,因为李严给刘禅的表文里说得很清楚,丞相不是不敢打仗,他是伪退,是为了敌深⼊,你不能说这个敌深⼊是给诸葛亮栽赃的。所以犯罪动机不明。第二点,作案手法拙劣。就用这样一个前言不搭后语的这么一套说辞,你就能把诸葛亮陷害了?那诸葛亮也太好陷害了。而且你这样一个前后矛盾的说法,你如果存心要陷害诸葛亮,那你只能口传,你怎么能留下把柄呢?亲笔书信,你难道没有想到将来诸葛亮会把你的这些亲笔书信都拿出来个大家看吗?李严连这都想不到吗?可疑。第三,只有一面之词。就是我们现在的史书上查不到李严自己的任何说法。所以‮京北‬大学教授田余庆先生说,此案李严的所作所为,田先生给了八个字的评价:“过于乖谬,不符常情”而且田先生还说,颇疑其间另有文章。我觉得田先生这个怀疑是很在理的。我们知道‮国中‬古代的政治是一种暗箱作的秘密政治,公布出来的材料往往不是事情的真相。我们也怀疑这个案子的后面还有更深的东西,现在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了。不过这也不是太要紧,为什么呢?第一个,李严确实是“辞穷情竭”确实没有话说,这个我相信肯定还是真的。第二,诸葛亮废黜李严不是他的单独行动,而是联合了当时朝中的大臣二十多人联名上书,提出废除李严。在这封表文上签字的,我们说几个大家比较悉的人名,魏延、杨仪、邓芝、刘巴、费袆、姜维,这些人可是不同派别的。不同政治派别的人联合上书要废李严,应该说是李严犯了一个比较大的案子。结果李严就被废为平民,流放梓潼。三年以后,也就是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去世,李严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以后,发病而死。

 *综合以上易中天先生所讲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疑案,甚至可以说是蜀汉历史上一个举⾜轻重的疑案。在这场政治风波中,是诸葛亮在玩弄权术、排斥异己,还是李严争权夺利、自取灭亡?要弄清楚事情的真相,我们有必要看一看诸葛亮和李严成为托孤大臣之后他们之间权力、地位的比较,我们还要看看李严在被废之前的表现。通过这两件事情,我们能够看到什么样的玄机呢?

 我们知道刘备托孤是在永安,也就是现在重庆的奉节,把诸葛亮和李严从成都召来托孤。托孤以后,诸葛亮就回到了成都,李严就留在了永安。刘禅继位以后,诸葛亮封武乡侯。李严封都乡侯;而且假节,就是授予他尚方宝剑;加光禄勋,就是再给他加一个荣誉职务。到了建兴四年的时候,李严由辅汉将军晋升为前将军。辅汉将军就是我们上一集说的杂号将军,前将军就是上一集说的名号将军,就是从副教授升为正教授了。到了蜀汉建兴八年,李严又升了一把,升为骠骑将军,后来还到了成都。那么应该说,从刘备托孤到李严被废,这个人是步步⾼升。但是实际上如何呢?实际上他和诸葛亮相比是处处不如。我们也来看一个表,这是刘备托孤以后李严和诸葛亮权力、地位的比较。诸葛亮怎么样呢?返回成都,主持朝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李严如何呢?留镇永安,远离朝廷。那么这样一来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这个王朝的大事小事都由诸葛亮说了算。而李严呢,无法参与朝政,难以辅佐少主,疏远了官场的关系,失去了表现的机会。因为他长期在外面,远离了政治中心,这样他逐渐地就被政治中心所遗忘、所抛弃。这是第一点不如。第二点,诸葛亮以丞相的⾝份领益州牧;而李严呢,李严当了前将军以后曾经要求当一个刺史,没有得到批准。第三点不如呢,诸葛亮是开府治事的。我一再強调开府不开府有很大的区别,开府就意味着有自己‮立独‬的办公系统和‮立独‬的权力,而李严是没有的。而且李严提出了这个要求,也没有得到批准。所以李严表面上步步⾼升,实际上处处不如。因此李严和诸葛亮的关系,是表面上相安无事,实际上离心离德。诸葛亮要北伐,调李严的军队,李严不去,不发兵。不但不发兵,还提出一个要求来,说我要做个巴州刺史。没有被批准,可能是不了了之。后来,诸葛亮要西征,又命令李严出兵到汉中,李严又不去。李严说,我要开府,说现在曹魏那边陈群、司马懿都开府了,陈群、司马懿不是顾命大臣吗?顾命大臣就可以开府,你是顾命大臣,我也是顾命大臣,我为什么不能开府?又不得到批准。当然诸葛亮让了一步,说这样吧,你来吧,你到成都来,江州就给你的儿子,就是李丰。因为李严后来从永安到了江洲了。这就是他们两个的这样一个关系。据这样一个关系,学者们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一派意见以余明侠先生为代表,是谴责李严的。余先生的原话是,他说以上材料证明,李严完全是一个狡诈、自私、险、‮忍残‬、不以国事为重的恶劣分子。而诸葛亮呢,顾全大局、一让再让,李严得寸进尺、贪得无厌。从杂号将军升为了名号将军,还不満⾜,还要一块巴州当刺史,后来又要求开府,一而再、再而三地要官、要权力,十分恶劣。所以自取灭亡是活该的,这是一派意见。另一派以尹韵公先生为代表,认为李严提出来要当巴州刺史,后来提出来要开府,是光明正大、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一个维权行动。为什么呢?他因为是并受遗诏的顾命大臣,既然我们两个都是顾命大臣,为什么你可以开府我不能开府,你领了益州牧我当个刺史还不行吗?有什么不行呢?尹韵公先生认为李严和诸葛亮的矛盾,主要因为是诸葛亮不容他人染指最⾼权力。尹先生说诸葛亮这个人,他用了12个字的评价:权极盛、擅权心烈、善于玩权,是一个玩弄权术的⾼手和老手。所谓忍让不过是做姿态,等到李严一不小心自己送上门来,对不起,一子就打⼊了最底层。这两个结论是对于同样的史实得出来的,他们对于这个史实本⾝都没有争议,看法完全相反。

 *面对同样的史实,专家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诸葛亮和李严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恐怕当事人心里是最清楚的。我们不能回到三国时代去亲历历史,但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问题,我们可以从历史事实中去寻找动机。首先我们要问,刘备为什么要安排一个一正一副的辅臣结构?从这里⼊手,也许我们就能够寻找到李严被废的‮实真‬原因了。

 这就必须从刘备托孤说起,因为我们必须弄清楚刘备托孤的时候,⼲吗要安排一个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刘备不这样安排不就后面没事了吗,他为什么要安排?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还是田余庆先生说得最有道理。田先生认为,刘备的永安托孤实际上是一个深谋远虑的考虑。要弄清楚托孤的‮实真‬意图,必须先弄清楚蜀汉帝国的特殊。它的特殊是什么呢?是益州这个地方原本有着一股势力,这个势力由两种人组成:一种是益州籍的官僚,就是他是益州人,又在东汉王朝里做了官,这是一个力量;再一个就是益州本地的豪強,大姓,大族。这两股力量我们合称为本土势力,就都是益州人组成的。除了本土势力以外,还有外来势力,外来势力又分两拨:第一拨是刘焉、刘璋⽗子⼊蜀的时候带去的,因为刘焉、刘璋⽗子是外来人,他们带去了一拨人,这一拨人我们可以称之为东州集团;刘焉、刘璋⽗子取得了益州的‮权政‬以后,刘备又来了,刘备从哪里来?从荆州来的,刘备也带了一拨人,这一拨人我们称之为荆州集团。那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表就清楚了,三股势力:一股势刘备的亲信,我们称之为荆州集团;一股是刘璋的旧部,我们称之为东州集团;还有一股是本土士族,我们称之为益州集团。益州集团是老早就在益州的,刘璋的东州集团是后面来的,刘备的荆州集团是更后面来的。这会说明什么?就是刘备集团这股势力是后来的外来势力,刘璋集团是先来的外来势力,这个益州集团是本来就在这儿的本土势力,这么三股势力搅在一起。搅在一起的结果是什么呢?是刘备称帝,基础不牢,再加上夷陵兵败,国本动摇。在刘备托孤的时候,蜀汉‮权政‬最大的忧患,不在曹魏,不在孙吴,而在自己內部。这是刘备最担忧的。而刘备的想法是什么呢?第一条,后来居上,不容颠倒。我们这个最后来的外来势力一定要占主导地位,这个是不能动摇的。在此前提下,以我为主,兼容三方,就尽量地把这另外两股势力也把它融合起来。所以刘备的这个时候的国策应该是这样的几句话:巩固新人地位,稳定旧人情绪,协调新旧关系,消除新旧界限。这样蜀汉‮权政‬才能够长之久安。所以我们再来看这张表就很清楚了,就是对于蜀汉‮权政‬来说,刘备亲信组成的荆州集团必须是‮权政‬主体,刘璋旧部组成的东州集团是团结对象,本土士族组成的益州集团是防范对象。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刘备才做了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的这样一个辅臣结构。因为,李严是个什么人呢?李严刚好是这个系统的,就是刘璋旧部东州集团这个系统的一个团结对象。李严是荆州南人,他是荆州人,原来在刘表的手下工作。后来曹南下夺得荆州以后,李严不愿意投靠曹,就往西⼊蜀,投靠了刘璋。那么刘备带兵⼊蜀,去夺刘璋的地盘的时候,李严又投降了刘备。也就是说李严是在刘璋旧部当中,和荆州集团关系最密切的。一方面他靠拢荆州集团,另一方面他人又是东州集团的人。或者用主客、新旧关系来说,他是旧人、是主人,又是和新人、和客人关系特别好。再加上本人特别有能力,那么选他来做一个副手,是再合适不过了,这就是刘备托孤时候的想法。

 *易中天先生的分析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的辅臣架构,是一个保持各方平衡、精心设计的政治安排。按说这个煞费苦心的安排,本来是可以保持蜀汉‮权政‬的內部稳固。那么,回到我们这一集一直‮穿贯‬的一个老问题上,李严为什么又被废掉了呢?易中天先生在前面分析了,不是诸葛亮的问题,不是刘备后事安排的问题,那么剩下的只有从李严本人⾝上找原因了。李严本人有问题吗?

 但是李严这个人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第一个,自视甚⾼,难于共事,这个人格不好。当时有一句名谚叫做“难可狎,李鳞甲”什么意思呢?就说李严这个人肚子里面有龙鳞,这龙鳞的特点是什么?你只能顺着摸,你不能倒着来。所以李严这个人是不好接近的,不好共事的。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呢,效法苏张,朝秦暮楚。什么意思呢?就是他在这个新人和旧人、主人和客人,也就是外来势力和本土势力之间,他摆来摆去,甚至有点挑拨离间,搞是非。由于有这个原因,所以诸葛亮在弹劾李严的时候,是把新人和旧人都联合起来联名。为什么要联名?就是说我们新人、旧人没有矛盾,你不要再挑拨离间。这是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拥兵自重,分庭抗礼。李严留驻永安,后来又到了江州,就是现在的重庆,然后在那儿就不走了。然后在那儿就自己筑城,自己扩军,要求划出五郡之地来单独成立一个州。本来蜀汉它只有一个州,就是益州嘛;他又要搞一个州出来,叫巴州。这在诸葛亮看来,他挑衅了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就是后来居上的这个原则,就是我们新人,我们荆州集团一定要占据蜀汉‮权政‬的主导地位,这个是不能动摇的,他挑衅了这个原则;第二个他挑衅了统一原则,因为他实际上是搞‮裂分‬。所以,诸葛亮一定要拔掉这颗钉子。本来刘备安排李严为副的时候,是希望他起到一个中介作用,希望他充当一个润滑剂。结果他没有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反而成了当中一刺了。那这刺肯定是要拔掉的。从大局着想,从蜀汉‮权政‬的长之久安、‮定安‬团结出发,这样一颗钉子一定要拔掉。因此我们可以推测,诸葛亮恐怕是早就想拔这颗钉子了,只不过是在等待机会而已。那么李严既然犯了这么一个低级错误,那就对不起了,请你回家养老去吧。那么除了这些原因以外,我认为诸葛亮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要依法治蜀。因为诸葛亮接过来的是这么一个摊子,是这样一个分着层次的、由三股势力组成的这么一个‮权政‬,这样一个‮权政‬是有着內部矛盾的和內部危机,有着隐忧的。那么要把这三部分人团结起来,诸葛亮认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依法治蜀。什么叫依法治蜀呢?就是不论亲疏远近,不管你是新人、是老人,不管你是荆州集团的、是东州集团的、是益州集团的,在国法面前人人平等。我们大家都按规矩办,我们一碗⽔端平,这样就能做到大家心服口服。而依法治蜀时诸葛亮执政期间非常重要的思想和举措。为了真正地实现依法治蜀,真正做到执法公平、赏罚严明,诸葛亮也废黜了一些属于自己这边的人,甚至还杀了自己最喜的人,比方说马谡。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大家都很悉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背后其实也是有着深刻原因的。那么马谡到底该不该死,马谡到底该不该杀?诸葛亮杀马谡的时候,为什么会流泪呢?请看下集——痛失臂膀。  m.lANmXs.Com
上章 易中天品三国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