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阿湄文集 下章
在路上
   千峰顶上一茅屋,老僧半间云半间。

 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

 ——归宗芝庵禅师

 1

 凌晨4点,出发。

 向西。向西。一路向西。

 唐僧取经似的,执着向西。

 秦岭,是我多年前走过的。当时夜沉沉,只看到高高的山,深深的谷,从车窗往下望,谷底人家的灯火遥遥闪着,想想自己所处的高度,再看看路边不时闪现的断开的护栏,一车人惊怵得连觉也睡不着了。如今倒好,建了高速公路,一个连一个的隧道穿山而过,不见高度,只见速度,平稳惬意间,还能一览秦岭众山峰的峻奇。

 宝至天水间有一段,大概是两省界的缘故,路还是老路,二级公路,狭窄不平。偏偏这里正是几省物资运输的要道,一拖两拖的货车极多,特别容易拥堵,走走停停,像要把人的耐心磨尽。视线又常被前边的货车所挡,感觉有空档急忙向左逆行超车时,面却转来一辆货车,近距离之下其高大不亚于巨人,我们的小汽车仿佛遇上了重量级对手,几乎闪避不及,生生惊出人一身的冷汗。

 最难的一段走过后,看见高速收费站,简直是他乡遇故知,令人欣喜异常。孰料却是伪高速,不过是把寻常公路围起来而已,路况很差,依然是双向,依然会堵车。说来这里还有典,当年中央拨款在此修建高速,甘肃省交通厅把其中一半款项挪作他用,用另一半伪装了这样一条路,中央来检查时答曰还在修建中。事情败后,从副省长到厅长数名大员下马,一时惊动一方。但至今,此处仍以高速公路标准收费,倒也算得一奇。

 算一算,启程伊始,我们用5个小时突进600公里,这之后的10个小时却只挪了200公里,不由人不感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西行直至玉门关这一路,被视为畏途,被定为放,那份艰难、落寞与煎熬,的确可以想见几分。

 改变不了的境况,只能顺遂,只能自找排遣,那就是看风景了。

 2

 青山走过,绿树走过,小桥水都不见了。

 眼前,是一河的黄。细细弯弯,携带着泥沙,但不觉得污浊,只是缓慢沉重,老人似的蹒跚着。这是黄河的支流,水不大,但颜色是我所见黄河河段中最黄的,不像是河,倒像刚发的山洪。

 山,也是黄的。树少见,草长不起来,山体,干燥皴裂,像是老人的皮肤。一条条裂,和梯田互盘绕着,是皮肤上横向的皱纹。纵向的皱纹,则是一道道沟壑,它们自山顶削劈下来,窄小处仅能挤过一个小孩,阔大处却赶得上一个厅堂,高大陡立处又如峭壁一般。造化的鬼斧别具神工,是威力,也是残酷,令人敬畏。

 依山而建的民居,多是土房,院墙房屋皆土夯,若非顶上那一层灰瓦,几乎要和山融为一体了。矮矮的院子里,什物一目了然,都是朴实的土色,只有厢房显得格。每户人家几乎都有这样一间厢房——依着院墙垒一堵高墙,上头支起一架单面坡,灰色瀑布般一径泻下来,斜下来,眼看着快落地了,才有一方低低的墙接住。原知这是陕西八大怪之一,肥水不外人田嘛,不想此处更甚,斜度如此大,大概是干旱太甚更需要雨水吧。大门也很特别,不管怎样的人家都不肯苟且,比院墙稍高的两堵墙上,有一个完整的双面坡顶罩着,而且翘角飞檐,竟与中原庙宇的门有几分相似,只是缩微些罢了。

 贫瘠而不丑陋,在壮阔之外,别有一种坦自然,是守分的姿态。更何况还有天空——这不离不弃的守望者,视野里,山那边,它一直在,澄澈的一汪蓝,不含半点杂质,但不觉得单调,恰是深情而矜持的样子。

 只有云,轻灵曼妙,是这幅阔大的画里最富于情致的。大团大团,翻滚起伏绵延数里的,是惊涛拍岸任千堆雪漫天卷涌着。一丝一缕,将断未断牵牵绊绊的,是谁的心事断续歌断续风地诉还休着。变化万端的,雄狮,飞龙,奔马,狡兔…不一而足,颇耐把玩,有时甚至纤毫毕肖,几如人工所为。绵多情的,最爱与山厮绕纠结,山一围,山顶一簇,山的脸颊边还有一抹,缱绻不去,妩媚可人。

 3

 天水,庙嘴,邵嘴,接驾口,秦安,定西…车近兰州,渐渐有繁华的气息暗透。走过那些黄土塬,那些蛮荒得像是远古的地方,陡见山水与绿树相环的兰州,竟有梦一般的感觉,旅人眼中的海市蜃楼大概也不过如此吧?

 兰州市不算大,人文景观不多,四周有山有水,最值得看的就是五泉山、白塔山、母亲河及沿岸景等。昨新下一场暴雨,黄河水位猛涨,宽广了许多——这是可以看出来的,河边供出租游船的商户已然成了水上人家,小码头和所系游艇宛在水中央了。水面很宽,波却不大,还是平缓地动着,温和,宽厚,气质果真如中国人心目中的母亲。《周易》中《坤卦》言,厚德载物;《老子》言,上善若水;后人把这两句并谈,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乾为地,坤为母,如此形容,的是恰当。黄河,母亲的象征,在我们的文化心理中,不单是赞颂,也是皈依,是慰藉。

 看黄河,最佳的位置在白塔山。山也不大,但布置得有层次,小巧玲珑。拾级而上,转身之间总有观景台,走一处,回望一眼,黄河的全景渐次呈现。那水,竟似只可以用厚来形容,密密实实,一直铺排到山与天的尽头。那纯然的黄,弯曲的河道,渐渐显出雄浑的气势来。中山桥,我最不喜欢的钢铁骨架,狰狞怪异的面孔也被改变,显出几分灵秀与和善来。金城关的建筑,山下的楼宇,青灰的瓦顶,蓝色的彩绘,藏传佛教的庙宇装饰风格,真真让人爱煞。就连高楼林立的兰州城,我一般不肯纳入视域的大广告牌,也都在这水的衬托下美起来,安分地依着一带远山,舒展在夕阳的余辉里。

 设若是古代,设若我是游历的仕子,或者就是被放玉门关的罪臣,我想我会爱上这里。虽然昼夜温差大,虽然天气恶劣,虽然那时与中原难通音信,但只要偎着这一围山,枕着母亲河的水,我就能酣然度得余生。当然,若还有一卷在握就更好了,哪怕是仅许修修地方志也未尝不可,呵呵。

 4

 兰州,地处陇西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的汇地带,海拔1500多米。秦朝时称金城,隋朝时因皋兰山而得名,唐属凉州地,后曾被吐蕃、西夏占有,清乾隆年间陕甘总督移驻兰州,此处才成为甘肃的中心城市。清人叶澧的《甘肃竹枝词》中这样写兰州:“背枕河面对山,金汤巩固翠微间。尚书台是前王府,四面城墙三面关。”可见出当时作为军事重地的兰州的大致样貌。建国后这里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化工、冶炼、机械制造、钢铁、造纸、医药、纺织等都很齐全,交通也很便利。

 但这些我并不在意,我最先注意到的是这儿的瓜果。因为天寒,生长周期长,这里的瓜果得晚。又因为天旱,糖分特别足,瓜果特别好吃。已是伏天了,竟还有鲜杏上市;桃子大而圆,水灵灵地招人眼;白兰瓜,仅是那香甜的味儿,闻一闻也要醉倒了…这就是著名的瓜果城啊,即使是寒而旱,也让人喜欢啊!

 酷爱旅游,酷爱美食,所以我每到一地,除了品尝瓜果,就是寻找风味食品。兰州人善做,羊、牛、牦牛,手抓的、炖煮的、烧烤的,香而不腻。但我更喜欢兰州的拉面,拉面师傅当场表演,、扯、拉,且讲且舞,眼花缭。细细的一面,讲究忒多,竟还能拉出极细的、三棱的、大宽的,用的材料也不相同,小麦面、荞麦面、扁豆面,不同的面还配以不同的汤——且慢,补充一句,那丰盛的一碗里,吃来如富贵不断头似的,其实只是一面条——如此三类,端上三碗,大快朵颐之后,早已得走不动了。

 我问当地人:看来兰州人很会享受哦?得到的答案是:何止,简直爱享受到懒散的地步。普普通通的私人小饭馆,看起来不怎么的,店主也并不富有的样子,但你晚上九点钟去试试,想吃饭?不行。人家闲着也不做,回答是“我们下班了”服装店、修鞋店、果品店甚至是一些小摊,早上大多到九点以后才营业,早的也顶多是八点半。我所住的宾馆,还说是星级宾馆呢,空调、热水器、室内所需物品,一概由顾客自己寻找并动手,有些东西用完了还得自己去找服务员要。但是,并非态度不好,人也很和善,只是没有积极主动的服务意识。

 我想起今年英国伦敦的慢节奏生活运动,兰州人的生活节奏其实正可以这样描述:怎一个慢字了得!看来,兰州人很早就参透生活的真谛了,所以能守着干旱包围中的一方富庶,而安然怡然欣欣然。

 车行至此,有事须得返回,不能再去莫高窟和青海湖了,但我并不遗憾。执着也是一种苦,人世上风景万千,它们慢悠悠等了我许多年,再等几年又何妨呢?何况,我的襟怀里已经是满满的了,且慢慢地向东,向东,一路回去吧!  M.lANmxS.Com
上章 阿湄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