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兵力对比
英军的海军力量如此,而与军舰一起来到海州的陆军实力却是极为薄弱,可以说对淮军造不成任何的威胁。由约翰米歇尔将军指挥的第一师第二旅的三分之二的兵力随着军舰到达了海州。
第二旅由第二皇家步兵团、第六十步兵团、第十五旁遮普步兵团组成。共有六十九名军官,二千一百一十四名陆军士兵组成。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皇家炮兵连,拥有军官十五人,士兵四百一十七人,战马三百二十八匹,各种口径的大炮三十余门。
步兵与炮兵之外,还有一个皇家工兵连,拥有军官二人,士兵九十四人。
以上,便是军统打听清楚的英军除海军之外的所有陆军主力。这样的力量,连海州镇也打不下来,更不要说深⼊內地了。
海州镇现有总兵左宝贵在內的军官三十二人,士兵六百五十二人,前膛火
四百二十支,九磅炮四门,十二磅炮六门,这样的兵力与火力当然不⾜,不过还得算上镇守海州炮台的整整一个团的精锐淮军!
正面
手突破,英军绝无机会。
以一个旅稍強点的兵力来威胁淮军的领地,只能说英军自傲的习气使得他们忽略了淮军的战斗力以及海州的防备力量。从这一点来说,也是淮军的保密措施做的特别好的原故。
在海州和淮安两地已经有英国及法国的领事馆,普鲁士与俄国虽然没有建领事馆。而且普鲁士在国中也幷没有公使,不过这幷不妨碍两国地外
与报情人员的进⼊。而英法两国除了领事馆外,还有相当的外围报情收集人员。
就算如此。他们在淮安与海州各地所得到地军事报情,只能说是极其有限。淮军的军营在三里之外就幵始盘查可疑人员,无关人员想要进⼊军营
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淮军历次的战事也完全保密,不是军队內部的⾼级将领,
本就不可能得知战事的详细经过。
除此之外,淮军的具体编制,比如一镇多少人,如何编制,也是相关军事机密。任何淮军士兵都要签署保密条例,不得向无关人员怈露。
这样一来,唯一直面淮军的机会,便是在淮军历次大胜后的大阅兵献俘行游时,可以见到这一支现在威震华夏地強悍军队的⾝影。
不过这样的观看所得到的感觉只能是直观和主观的,毕竟献俘的淮军不会把自己地全副装备都带上。而且。展示在众人眼前地也幷不是场战上的淮军。
张华轩幷不知道,在攻克江北大营后的第一次献俘时,他现在的总参谋长吴穆也在其中,而站在淮安城內大街上观察着淮军将士的人群中,也有一帮子居心叵测的人。
当时站在人群中观察着淮军队列的,除了淮安百姓之外,还有列強在淮安的报情与外
人员,而其中最显赫的,当然就是淮安领事赫德与当时的海上副领事李泰国。
赫德对淮军地精气神与装备极为震惊,事实上在他看来。淮军的战斗力已经不弱列強,这个在几年前还不知名的军队,已经俨然成为远东強军。
而与赫德的见解不同,李泰国在国中多年,可以说就是在国中成长起来的。他对国中人的偏见与轻视已经
深蒂固不可更改,在他看来,淮军不过是换了一⾝⾐服。买了一些滑膛火
的殖民地队部。论起军事传统与奋战地精神肯定远远不及列強地強军。
他的见解也有一定地道理,当时英军在印度已经武装了相当数量的阿三队部。这些印度军人换了军服使上了火
,不过其战斗意志与精神
本不能与英军相比,他们一样奴颜婢膝,对殖民者必恭必敬,
本没有反抗的意思。
实际上,印度的德里大起义的起因非常滑稽,只是因为英军強迫他们使用牛油来保养子弾,而牛,在印度却是不可犯侵的圣物。没有任何战斗力可言,而印度的立独也是搞笑的不抵抗主义,当时的英国人轻而易举的统治着这样一个庞大人口和领土的家国,而除了印度之外,他们还有洲非,还有亚洲,一个统治了几乎是全世界的強大家国当然有着它极度自信自己不可战胜的骄狂。
现在看来,显然是在远东的主事者们相信了李泰国的判定,与年轻的刚从英国本土没毕业几年,在国中还算是新手的赫德相比,他们更相信李泰国的判断,毕竟,从李泰国的⽗亲幵始,他们一家就在国中为大英帝国奔波效力了。
而以海军舰队与大队的陆军赶到海州,以武力威胁淮军,然后相机动手的处理办法,想必也是李泰国的建议。
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英军会先在广州发难,然后又一次攻下虎门,进⼊广州城內,逮捕两广总督,在给清廷施庒之后,到一八五九年前后英法两国决意在国中动手大打,两国组织了相应的陆军与舰队驰援到远东,然后由广州一路北上,攻克大沽口、天津,然后攻⼊京北,焚毁圆明园做为报复。
可惜淮军的崛起打
了这个进程,现在停泊在南中海的英军舰队极为尴尬,英国当然没有全盘占领国中的野心,一个印度就⾜够他们消化好久了。现在的策略当然是打疼国中的央中
府政,然后得到⾜够多的好处便可以了可惜,満清府政覆亡在即,还有谁有心情理会这些泰西来的英夷?广州那边闹腾了很久,清廷连一星半点的表示也是没有。而放眼全国中,似乎最有机会得到全国中成立新的王朝府政的势力,首当其冲的当然是战无不胜的淮军。
如果英军攻⼊海州,打败守备的淮军后再打几个胜仗,到时候与腹背受敌的淮军首脑们一谈判,那么在国中的利益,想必是要与満清府政谈判还要来的多。
当然,张华轩心里也是清楚,英国人绝不会把
蛋放在同一个蓝子內。现在在海州威
自己的同时,想必也会有英国特使秘密进⼊南京,与太平天国那个琊教组织再进行谈判。
事实上,如果不是天国府政在早期的⾰命行动中显的太没有一统天下的成⾊,英法诸強早就和天国勾搭上了。
风声过耳,碧空万里,而远方的天际深处,又仿佛有一点晦暗之⾊。
难道是风雨俱来?
张华轩全不在意,万事准备妥当,一点点挫折意外,算不得什么。凡事不预则废,而他事事着手布局在诸人之先,就算是有巧手国手搅
一两子,却又奈何大势何?
况且,也没发觉英人的布局有何巧妙之处,不外乎是以力胁迫,然后搅
国中內部,寻求合适代理,最终谋求国中的⻩金和⽩银来发展自⾝。
有他在,需不要想的这般容易。
中军镇所选取乘骑的都是蒙古马中的上等良驹,虽然如此,其实仍然奈不得长途奔驰。清晨出发,至傍晚时,不少马匹都已经无力再跑,若是勉強驱驰,最多半夜就会有马匹倒毙,张华轩无奈,到了傍晚便令择地宿营暂歇。
暮⾊之中,有几人十余骑连夜出发,带着张华轩的亲笔手令,赶向海州。据张华轩所料,英人突遭事变,也不会立刻断然处置。此事极大,也会出于英人意外,毕竟按原本英人的想法与模式,当是英军与驻军小有冲突,然后外
涉,或者,是暗中布置英国平民或是国中教徒闹事,这样的模式办法,几乎是清末列強与国中冲突的不二版本。
可惜,海州治安极好,几乎让英人无隙可乘,所以才有大队英军到城中寻找机会之举,不过英国佬显然没有想到,海州镇敢一下子⼲掉他们那么些人。
这样的话,措手不及,是先谈再打,还是先打再谈,会令那些刻板的英国佬手⾜无措,而事件一起,他们也必定会考量到海州抵抗的决心与清军不同,也会有所犹豫。
不过张华轩估计英国佬在两三天內就会下定摧毁海州抵抗的决心,毕竟,在这个时代大英帝国是全球霸主,他们的殖民链遍布全球,在布尔战争之前,英国还没有任何有心无力的表现出来,所以在海州,英国佬必定会为了维持他们全球帝国的形象而大打出手,这一点,没有任何可怀疑之处。
所以他先写手令,派遣人速至海州,知会丁宝桢与左宝贵等人,还有周攀龙,召集当地士绅与洋商首领,先谈,不论怎么谈,甚至受尽委屈也要行忍耐下来,耗一下英国人的耐心,等最终一拍两散时,气死他们。
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显示淮军幷不是蛮夷,英军先不守际国法,在他国领土上幵
杀人,死有余辜,虽然这个时代
本没有公理可言,要一个先机也是好的。
第二,让英人认识到谈判解决
本没有可能,谈判一破裂后,就会放手猛攻,不留余地。
而张华轩,要的就是让他们不留余地。
M.LanM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