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篇 热论
【本章要点】
一、这是一篇系统而又比较全面地论述热病的文献,它把热病的原因、症状、变化、预后、
忌、治疗等一系列问题,都作出了创造
地阐发,对指导后世临
学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指出一切外感热病,都属于伤寒一类的疾病,但由于发病季节的不同,又有伤寒、温病、暑病等的区别。
三、论述了“两感”热病的脉症特点及预后,并指出决定预后好坏的关键在于“胃气”的存亡。
四、热病的一般治疗原则是汗、下两大法。
五、指出病遗、食复的原因、症状、治疗;申明热病
忌及其重要
。
【原文】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①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
之间,其愈皆以十
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
者,诸
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
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②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
,巨
受之,故头项痛,
脊强。
二
,
明受之。
明主
,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③也。
三
,少
受之,少
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
胁痛而耳聋。三
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④者,故可汗而已。
四
,太
受之,太
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五
,少
受之,少
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
,厥
受之。厥
脉循
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⑤。
三
三
,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
,巨
病衰,头痛少愈;八
,
明病衰,身热少愈;九
,少
病衰,耳聋微闻;十
,太
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
,少
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
,厥
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
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
衰已矣。其未满三
者,可汗而已;其满三
者,可
而已。
帝曰:热病可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善。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热当何治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
则复,多食则遗⑥,此其
也。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
则巨
与少
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
,则
明与太
俱病,则腹满身热,不
食、谵言,三
,则少
与厥
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
死。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
乃死,何也?岐伯曰:
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
,其气乃尽,故死矣。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
者,为病温,后夏至
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⑦。
【注释】
①伤寒:是外感
热病的总称,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伤寒,是由于感受四时
气引起的外感
热病;狭义的伤寒是指由于感受
气引起的外感
热病。
②两感:指表里两经同时感受
气发病,如太阳和少
两经同时感
。
③不得卧:
明受
,经气壅滞,影响到腑,使胃不安和,所以不得卧。
④未入于脏:人体的经脉,
经属腑,
经连于脏。未入于脏,说明
气还在肌表,未及于三
。
⑤烦满而囊缩:指烦闷、
囊
缩。足厥
经经脉环绕
器、络于肝,所以厥
受病就会感到烦满而囊缩。
⑥食
则复,多食则遗:复,病愈而复发的意思。热病之后,脾胃气虚,运化无力,吃
则不能消化,多吃则消化不完,食物与热相线搏结,容易复发。
⑦暑当与汗皆出,勿止:因为出汗,暑
就能随汗出而解,如果此时止汗只能让暑
郁于体内,所以不应当止汗。
【译文】
黄帝问道: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其中有的痊愈,有的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
之间,痊愈的都在十
以上,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不知是何缘故,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
分,故诸
皆隶属于太阳。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与督脉、
维相会,循行于巅背之表,所以太阳为诸
主气,主一身之表。人感受寒
以后,就要发热,发热虽重,一般不会死亡;如果
二经表里同时感受寒
而发病,就难免于死亡了。
黄帝说:我想知道伤寒的症状。岐伯说:伤寒病一
,为太阳经感受寒
,足太阳经脉从头下项,侠脊抵
中,所以头项痛,
脊强直不舒。
二
,
明经受病,
明主肌
,足
明经脉挟鼻络于目,下行入腹,所以身热目痛而鼻干,不能安卧。
三
,少
经受病,少
主骨,足少
经脉,循胁肋而上络于耳,所以
胁痛而耳聋。若三
经络皆受病,尚未入里入
的,都可以发汗而愈。
四
,太
经受病,足太
经脉散布于胃中,上络于咽,所以腹中
满而咽干。
五
,少
经受病,足少
经脉贯肾,络肺,上系舌本,所以口燥舌干而渴。
六
,厥
经受病,足厥
经脉环
器而络于肝,所以烦闷而
囊收缩。如果三
三
经脉和五脏六腑均受病,以致营卫不能运行,五脏之气不通,人就要死亡了。
如果病不是
表里两感于寒
的,则第七
,太阳病衰,头痛稍愈;八
,
明病衰,身热稍退;九
,少
病衰,耳聋将逐渐能听到声音;十
,太
病衰,腹满已消,恢复正常,而
饮食;十一
,少
病衰,口不渴,不
满,舌不干,能打
嚏;十二
,厥
病衰,
囊松弛,渐从少腹下垂。至此,大
之气已去,病也逐渐痊愈。
黄帝说:怎么治疗呢?岐伯说:治疗时,应根据病在何脏何经,分别予以施治,病将
渐衰退而愈。对这类病的治疗原则,一般病未满三
,而
犹在表的,可发汗而愈;病已满三
,
已入里的,可以
下而愈。
黄帝说:热病已经痊愈,常有余
不尽,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凡是余
不尽的,都是因为在发热较重的时候强进饮食,所以有余热遗留。像这样的病,都是病势虽然已经衰退,但尚有余热蕴藏于内,如勉强病人进食,则必因饮食不化而生热,与残存的余热相薄,则两热相合,又重新发热,所以有余热不尽的情况出现。黄帝说:好,那么怎样治疗余热不尽呢?
岐伯说:应诊察病的虚实,或补或
,予以适当的治疗,可使其病痊愈。黄帝说:发热的病人在护理上有什么
忌呢?岐伯说:当病人热势稍衰的时候,吃了
食,病即复发;如果饮食过多,则出现余热不尽,这都是热病所应当
忌的。
黄帝说:表里同伤于寒
的两感症,其脉和症状是怎样的呢?岐伯说:
两经表里同时感受寒
的两感症,第一
为太阳与少
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太阳的头痛,又有少
的口干和烦闷;二
,为
明与太
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
明的身热谵言妄语,又有太阳的腹满不
食;三
,为少
与厥
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少
之耳聋,又有厥
的
囊收缩和四肢发冷。如果病势发展至水浆不入,神昏不知人事的程度,到第六天便死亡了。
黄帝说:病已发展至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营卫不行,像这样的病,要三天以后死亡,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
明为十二经之长,此经脉的气血最盛,所以病人容易神识昏
。三天以后,
明的气血已经竭尽,所以就要死亡。
大凡伤于寒
而成为温热病的,病发于夏至
以前的就称之为温病,病发于夏至
以后的就称之为暑病。暑病汗出,可使暑热从汗散
,所以暑病汗出,不要制止。
M.lANm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