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时黄金的生产与制作 二
有关混汞提金的古文献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成书于公元l世纪的《神农本草经》中有“⽔银杀金银铜锡”的记载,东汉末年狐刚子所著《五金粉图诀》、《出金矿图录》中详细描述了丹沙升炼汞技术及金汞齐的制作及应用的具体
作规程。然而,
据以下三点,混汞法提金的起源和使用可能要早到先秦。其一,我国使用丹砂相当早,于1967年及1973年发掘的河南偃师二头里夏末宮殿遗址中出土的⽟器、青铜器,都裹在丹砂里面的,还有一个小坑和两个长方形坑的坑底,保存有大量朱砂。《汲冢周书》有“濮人以丹砂”向周成王进贡的记载,丹砂是取汞的重要原料。
古文献又载齐垣公墓(死于公元前642年)有“⽔银池”、吴王阖闾墓(死于公元前495年)“倾⽔银为池,池广六十步”秦始皇墓(死于公元前210年)“以⽔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可见东周及秦代⽔银的生产量已经很大。其二,从东周开始,鎏金制造技术已很兴盛。鎏金术是建立在汞齐法生产金粉基础上的,它与混汞提金术实质是相同的。东周鎏金器物各地多有出土,如山西长治分⽔岭战国墓出土鎏金带钩等。有学者认为:“我国鎏金术的发明应早于舂秋中晚期”混汞法在国中的最早使用应该在鎏金术发明的同一时期或稍晚。其三,据赵德馨教授在《楚国的货币》一书对38块出土完整的楚国金版、金饼的统计,其最⾼含金量为99%的有11块,98%的有14块,97%的有1块,96%的有8块,95%的有4块。每块的最⾼含金量与最低含量只差1个百分点。金币的含金量如此⾼,必有比较先进的提纯技术,这在当时技术条件下,只能是混汞法提金了。
二、金器制作工艺的初步形成
先秦时代大量精美的各种金器陆续出土,从这些实物看,基本上形成并掌握了诸如铸造、锤揲、包金、贴金、平脫、掐丝、錾刻、鎏金、金错和镶嵌等金器制作的基本工艺。
1、铸造
冶炼出较纯的金料后,铸造便成为制做金器的方法之一。金的熔点为1064。43℃,在
态情况下流动
较好,冷凝时间也较长,故浇铸温度可略低于铜等金属,容易制作精细的作品。将金熔化为汁
,采用范模浇铸而成的器物与青铜器铸造方法基本相同。在青铜器铸造业⾼度发展的先秦时代,金器的铸造技术并无困难。从考古发掘来看,京北平⾕刘家河商墓出土的金笄,长条形,横截面呈三角形,头端较宽,尾端较窄,并有长0。4厘米的榫状结构,长27。7厘米、宽2。9厘米,重108。7克,从器形大小和断面观察,当为冶铸而成,它是我国现知最早的⻩金铸件。山西曲沃西周晋侯墓出土的一组金带饰,总重达459。3克,而且均铸造成型,饰有精细的花纹,可见熔金铸业已具⾼超的⽔平。陕西宝
益门村舂秋墓出土金带钩、带扣、剑柄均为铸造,不仅装饰华丽的纹样,还采用了透雕式的铸造,串珠颗粒均匀,表明冶炼和铸造达到新的⾼峰,特别是金剑柄极为精细,可能运用当时铜器制作中的失腊法浇铸,代表了当时金器制作⽔平。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较大型金容器一金盏、金杯和两件金器盖也是用铸造方法制成的。特别是內蒙古东胜市碾房渠出土的虎狼咬斗纹金饰牌,为⻩金铸成。该件采用写实
表现手法,刻画出虎狼咬斗的情景,虎神态自若,耝壮有力,威风凛凛,生动地再现了兽中之王的雄姿,同时又用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表现出群兽争斗场面。虎脚踏狼⾝,口衔狼头,狼被虎咬住后,从它口中掉下一只蜷缩的小动物,生动地刻划出大自然中各种野兽互相撕杀、弱⾁強食的情景。另外,虎⾝上又
刻三只虎围猎一只狼的画面,虽然只表现头部,但与整个图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起到烘托虎狼咬斗这一主题的作用。整个画面显得栩栩如生,仿佛把人们带到了大草原那种特有的生活场景之中,从而收到了情景
融的艺术效果,成为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2、捶揲与包金、贴金和平脫
捶揲是制做金器又一常用的技术。捶揲是充分利用金料质地较柔软、富于延展
的特点,逐渐捶击使材料按设计延展,做成需要的器物。一些形体简单、较浅的的器皿便可直接捶制出来。更重要的是它比铸造耗用材料少,也不需多人分工合作,因而在金器制作中多有采用。
在后世捶揲金器工艺中,制做纹样有时需要衬以软硬适度、有伸缩
的底衬,多用沥青、松香加⽑草或砥石粉合拌松香制成。捶击金片时底衬随之变形,达到成型目的。有的底衬为硬坚的底模,是事先预制出的,金板片在捶制时按底模成型,称为冲模。这种方法广泛运用于纹样的制作、凸凹起伏、造型要求准确的器物。极薄的金片制作,是用⽪⾰甚至纸张将经过加工后的金片夹住再进行反复捶打而成,这种薄薄的金片,一般叫金箔。《天工开物》载:“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后,包⼊乌金纸內,竭力挥椎打成”《物理小识》也载:“金箔,隔碎金以药纸,挥巨斧捶之,金已箔而纸无损”②。
从考古发掘看,金箔是先秦金质器物中出土最多的一类,考古报告中常称“金叶”“金页”等,稍厚的称金片。或直接包于器物的外表(即包金),或按照器物装饰部位,把金箔剪裁成需要的形状贴于器物的表面(即贴金),贴金时有的用胶,有的不用胶而利用漆的粘附力或器物的纹饰的凹凸面,使金箔紧贴于器物的表面。金箔饰片形状各异,有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菱形、圆形、半圆形、环形、条形、弓形、人面形、虎形等,金箔饰片的面积大小不一,大者达22厘米×9厘米。厚度也各不同,有极簿的。1953年安
大司空村171号墓出土的薄金片,据原京北钢铁学院冶金史组检验,厚仅0。010±0。001毫米,金相组织的晶粒厚度大小不均匀,而且晶粒平直,说明经锤锻加工和退火处理。有的箔片上有
刻的云雷纹、故事图案等,还有一些有模庒的凹突纹,河北井陉古墓出土的6件金片,捶制成鸟形,其上庒印蟠螭纹,为典型舂秋纹饰。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金箔共计940片,大概这些金箔均曾为装饰物分别贴在其他器物上的,因粘贴不牢,或器物受腐蚀,已大部分脫落而散见于各处。经测定:其含金量在87—92%之间,最厚的0。738毫米,最薄的0。037毫米,一般在0。1—0。2毫米之间。同一片箔,中间部位与边缘厚薄不一,一般中间厚边缘薄。每平方厘米重量在20—30毫克之间。最厚与最薄者之间几乎相差10倍,但总的看来制作比较精细,特别是金箔表面很少见到因捶制不当而产生的破裂、空洞等现象,可见捶制工艺已达到一定的⽔平。
M.LanM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