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节 消失的远征舰队
坎宁安对唐帝国海军的航空战术了解得并不深入,在杨勤凯机群离开后,他竟然让舰队放慢了速度,并且设法营救落水人员,还安排了战舰去负责救援“英王乔治五世”号与“光辉”号。如果他对唐帝国海军的航空战术,特别是对谈仁皓的作战原则有更多的了解的话,他此时就肯定不会这么做。如果把斯普鲁恩斯换到坎宁安现在的位置上的话,那斯普鲁恩斯要做的肯定是继续逃命,根本就不会在那些遭到打击的战舰上浪费时间。
就在坎宁安来到了“狮”号的司令舰桥里的时候,防空警报声再次响起,他先是很惊讶,接着就反应了过来,唐帝国第一特混舰队的第二批轰炸机到达了,而对于敌人的打击速度,坎宁安除了惊讶还是惊讶,两波轰炸机之间的间隔时间不到二十分钟,而这远远的超过了英国海军航母的作战效率!
在英国战列舰上的雷达探测到秋耿波机群,并且拉响了防空警报的时候,英国远征舰队已经说不上什么阵型了,原本应该守卫在战列舰附近的巡洋舰,驱逐舰大部分都赶去营救落水官兵,或者是协助抢救那两艘战舰。另外,四艘主力舰的队形也很凌乱,距离也扩大了不少。而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能够掩护战列舰的战烬量很少,而且舰队距离一拉开,那么各艘战舰就无法相互配合,相互照应,更容易遭到轰炸机的打击。虽然战舰已经在相互靠拢,但是相对于战斗机的速度。战舰的速度可以用“挪动”来形容了,要想在几分钟内恢复防空编队,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秋耿波机群到达英国远征舰队上空的时间是三点十五分。当他看到零星“撒布”在海面上地那二十多艘大大小小的战奖,他的感受与杨勤凯到达的时候一样。难道英国人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应付轰炸,或者说,英国派来的不是最精锐的舰队,只是一支二
舰队,竟然不知道在面对空中威胁的时候保持密集地防空编队。分得这么开,明显就是在等死嘛!
惊讶归惊讶,比起杨勤凯来,秋耿波更不会有半点客气。他的指挥风格与杨勤凯并不一样。如果要做形容的话,那么杨勤凯就如同是一个大饭店里的高级厨师,会精心的烹制每一道佳肴。而秋耿波不过就是个街边店里的普通厨子而已,会同时找几个墩子一起做几道菜。这个比喻也许不太贴切,但确实反应出了两人指挥风格上的差别。实际上,这也正是为什么往往让秋耿波执行第一轮轰炸任务,而杨勤凯负责指挥第二轮轰炸任务。在打击敌舰队的时候。秋耿波所擅长的一窝蜂上的战术能够更迅速地撕开敌舰队的防空网,而杨勤凯所擅长的“点杀”则更适合在后面进行补充轰炸。只是,这次双方地位置调换了一下。
秋耿波的机群确实是一起发动进攻的。在到达英国远征舰队上空之前。秋耿波就已经从杨勤凯那里获得了消息,英国远征舰队里还有四艘主力舰没有遭到轰炸,而这是必须要确保摧毁的。因此,在到达英国远征舰队上空之前。秋耿波就给自己指挥地机群安排了详细的任务,机群被分成了四个小组,由他自己,以及别的中队长,或者是最优秀的小队长率领,分头攻击四艘主力舰,在有多余的弹葯之后,再决定是打击其他的战舰,或者是对没有沉没的主力舰进行补充轰炸。
秋耿波的座机飞在最前面,而英国远征舰队已经在他到达之前向南航行了一段距离,离他最近的就是坎宁安才上去的“狮”号战列舰,而秋耿波也就直接“选中”了这艘战列舰,其他的中队长与小队长自然不敢跟他们的大队长“抢食”了。
坎宁安在登上“狮”号之前,肯定没有想到他会走进自己的坟墓。
说实话,他的选择确实有问题。当时“狮”号是英国远征舰队里最为独特,也是最为显眼的一艘战列舰。不仅仅排水量最大,而且舰体最长,外形也最为独特。这是当时英国远征舰队里面唯一一艘安装了三座三联装主炮炮塔的战列舰。如果坎宁安有时间多想一下的话,他就应该选择“安森”号或者是“约克公爵”号为旗舰,这样至少不会遭到秋耿波率领的最为精锐的轰炸机的打击,而且这两艘战列舰的外形一样,要判断谁为旗舰,肯定有一定的难度。
实际上,秋耿波也不知道坎宁安就在“狮”号上,当时坎宁安的将旗还没有升起来呢。就算是坎宁安的将旗已经升了起来,以当时的情况,秋耿波在情急之中,也不大可能看到,看到了也不大可能辨认得出来。说白了,就只能说是坎宁安的运气不好,命中注定他就只能走到这一步,如果有任何人怀疑秋耿波的能力的话,那肯定是大错特错了。在上次的战斗中,秋耿波大难不死,被救回来后,就只受了点轻伤,结果在医院住了不到一个月,就活蹦
跳的回到了舰队里,而且在这一个月里还泡上了医院里的一个漂亮护士,可以说是因祸得福。在回到舰队前,他就开始在准备结婚的事情了呢。而现在,爱情事业双丰收的秋耿波上校当然愿意为他的婚礼准备好一份最大的礼物,一艘近五万吨的战列舰肯定算得上是世界上最大的礼物了,可问题是,他只能把这个礼物留在大西洋的海底,而无法带回去!
轰炸没有护航战舰掩护,而且本身防空能力并不强大,周围还没有其他主力舰至此的“狮”号,对秋耿波来说,几乎是没有任何难度的。
而为了提高轰炸的准确率,秋耿波没有组织四机编队投弹,而是采用了双机编队。他是第一个朝着“狮”号俯冲的。
而且他所选择地瞄准点是战列舰的中部,如果运气好的话,航空穿甲弹就能在穿透了数层甲板之后落到了下面地锅炉舱或者是轮机舱里爆炸。彻底的炸毁战舰地动力系统,而只要这艘战舰的速度慢了下来。
或者是停了下来,那它就彻底完蛋了。
可以说,坎宁安的运气也确实是糟糕到了极点,秋耿波瞄准的是战舰的中部,两
烟囱之间地部位。可就在秋耿波投弹之前,轰炸机突然震动了一下,机头微微抬了起来,结果炸弹的落点向战舰阶的方向偏了一点,炸弹没有落在烟囱之间,而是直接砸在了司令舰桥的上面!对战舰来说,这枚炸弹造成的不是致命伤,可是对坎宁安,以及整个英国远征舰队来讲,这枚炸弹造成的肯定是最致命的伤害。在参谋军官还来不及将坎宁安摁倒在甲板上的时候。炸弹就在司令舰桥上方的航海舰桥里爆炸,包括舰长在内的十几名战舰上地官兵全部阵亡,而且连尸骨都找不到。下面的司令舰桥里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包括坎宁安在内地二十多名舰队司令部的军官全部阵亡,只有两个站在舱门附近的参谋被爆炸的冲击波给抛了出去,掉到了海里。结果幸免于难!
当时,秋耿波并不知道他投下地这枚炸弹报销掉了一名英国海军的上将,而且是英国海军里最有才华的舰队司令官。直到战争结束后,秋耿波才知道那是他在整个战争期间投下的最有价值的一枚炸弹。而在当时秋耿波还有点懊悔呢,如果这枚炸弹命中了战列舰的中部的话,那么这艘战舰就多半完蛋了!
第二批进入的两架“
水鸟”完成了秋耿波没有完成的任务,一枚500公斤航空穿甲弹准确的命中了战列舰两个烟囱之间的部位,并且在穿透了数层甲板之后,锅炉舱爆炸,战舰的动力系统被彻底的破坏,而战舰的速度也随之慢了下来。接着,第三批两架“
水鸟”迅速进入,这次两枚炸弹都准确的命中了战舰。
在第四批“
水鸟”到达“狮”号上空的时候,海面上,六架“海雕”排成梯形编队迅速杀了上去,而此时战舰正在减速,转向速度也慢了很多,这正是鱼雷攻击的最佳机会。六架鱼雷轰炸机上的飞行员没有错过这个最好的机会,分别在距离战舰650到850米的距离上投下了鱼雷。
而失去了动力系统,靠着惯性在继续向前航行的战列角没有任何能力规避鱼雷攻击的。六条鱼雷中至少有四条命中了“狮”号的左舷,其中第二条与第三条鱼雷的命中点极为靠近,当时差点让秋耿波判断只有一条鱼雷命中,而第二次爆炸是战舰里面的弹葯舱被引爆所导致的。
也就在鱼雷命中了战舰之后不到十秒钟,第四批“
水鸟”成功投弹,这几乎比平时训练时打活动靶还要容易,一个停下来的,长接近300米,宽超过30米的庞然大物,简直就是最为理想的轰炸目标了。两枚炸弹全部准确命中了战舰的中部,其中一枚在战舰外面爆炸,另外一枚则在舰体内爆炸,而且应该是在高
炮的弹葯舱附近爆炸的,随后引发的爆炸证明了这一点。
“狮”号的抗争也就到此结束了。八架“
水鸟”投中了6枚炸弹,六架“海雕”投下的鱼雷命中了4条。这个命中率也算得上是一个新的纪录了吧,这也是由秋耿波所率领的那批最优秀的飞行员在整个战争期间创造的单次轰炸的最高命中率。
在“狮”号遭到蹂躏的时候,其他的三艘战舰的日子也不好过。
“安森”号遭到了8架“
水鸟”与6架“海雕”的围攻,结果中了4枚炸弹与6条鱼雷,其中弹时间只比“狮”号晚大概五分钟。虽然当时这艘战舰并没有立即出现沉没的迹象,但是在轰炸结束之后不久,这艘战列舰就发生了大爆炸,应该是某个主弹葯舱没有被完全注水,结果里面的弹葯被引爆了。
“约克公爵”号是第三个遭到轰炸的,在“狮”号挨了秋耿波投下的第一枚炸弹后八分钟,这艘战列舰就被第一枚炸弹炸中。在围攻这艘战列舰的12架“
水鸟”与4架“海雕”投下的所有炸弹与鱼雷中,一共有5枚炸弹与8条鱼雷命中,可其中的一条鱼雷并没有爆炸,所以当时判断的为一条鱼雷命中。这艘战舰坚持到了第三批轰炸机到达,但结果并没有任何变化,在损失了速度之后,要想逃出轰炸机的打击,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跑得最快的就是那艘“声望”级战列巡洋舰了,当时,这艘战角跑在最前面的,所以也是最后一个挨炸弹。在“狮”号中弹后十五分钟,该舰遭到了16架“
水鸟”与12架“海雕”的围攻,攻击这艘战舰的轰炸机数量是最多的,而其结果也是最为惨淡的。
在被7枚炸弹与4条鱼雷相继命中之后,该舰只在海面上坚持了十五分钟,在秋耿波机群离开之前就在一片爆炸声中缓缓沉没了。
当时,还有一批轰炸机没有投下炸弹与鱼雷,而且姚伯岩上校率领的护航战斗机一直没有受到空中威胁,这批战机全部在对付英国远征舰队里的其他战舰。不过,除了那几架“
水鸟”与“海雕”的轰炸还算比较准确之外,由战斗机投下的炸弹根本就没有什么准头,这也再次说明,战斗机飞行员的投弹技术确实应该得到提高了。
到三点三十五分,也就是在秋耿波机群到达了英国远征舰队上空二十分钟之后,所有的战机都投下了炸弹,第二轮轰炸只进行了二十分钟。如同杨勤凯一样,秋耿波没有耽搁时间,英国远征舰队没有彻底完蛋,他还得赶着回去补充炸弹,如果杨勤凯机群仍然无法最终解决问题的话,那他还得赶在天黑前再轰炸一次!
M.lANm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