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汉献帝新传 下章
第七章 襄阳雄辩
 PS:今天如果能够有三千张推荐票,就可以在起点首页得到一个推荐广告,希望支持我和《汉献帝新传》的兄弟们和朋友们帮帮我,非常感激你们。

 另通知如下:本书VIP章节解情况更改如下:每周更新章节根据上周推荐情况而定,上周推荐过九千解一章(正常情况),上周推荐过一万五解两章,达到两万解三章,(如果有封推或者小封推,当周一律解2章),三万以上就不规定了,本书到现在最高纪录是一周1万8的推荐票,哈哈…总之,本承诺两个月内有效,绝不食言。

 襄雄辩

 这一天是刘巴开坛讲法家髓和糜竺第二次开坛讲商道,在两人讲完后,胡昭继续设雄辩坛,主题为事先公布的“治国定天下。”

 刘协、荀彧和胡昭三人刚入了首席,在襄学府中小有名气的杨仪就登上辩台首选国渊答辩自己。

 杨仪与同学于襄学府的李严、向宠、王藩、韩嵩、徐弈、桓阶、徐宣共称襄八子,黄承彦任襄学府总祭之时,曾称八人皆有治世之才。

 杨仪首先从《三家制衡论》开始阐述论证,表面上宣扬《三家制衡论》,实则又通过儒商的问题反对“驱民以利”的观点,以此向法家学术挑战。

 李严等人依次而上,对国渊的观点一一批驳,观点虽然让刘协不是很喜欢,但他们的才华确实也展现了出来,尤其杨仪和李严对制衡论提出“儒制法,法制道,道定儒”的说法很感兴趣,而王藩是襄学府中少数精通天文的人才,他自天象运转成规有律,捍卫老子的天道恒定说法,但又借机打击道教的鬼神之说;韩嵩也是一个奇才,精通地理,他讲地之道,用地之道再灭鬼神之说;徐弈、桓阶、徐宣三人则总结前五人论证对法家必须受制儒家的观点进行重新的整理。

 这襄八子的一番精彩论述引发阵阵掌声,连荀彧都忍不住称赞了几句,又与刘协道:“此八人观点虽然需要推敲,但阐述精细,令人佩服,且各有千秋,值得殿下重用!”

 刘协微微颔首,表示这八人确实有才华。

 国渊还未登场反驳,与他私甚好的崔林马上登上台,胡昭见他上台,与刘协笑道:“殿下今可要仔细注意他们了,崔林上场就意味着南六义都要登场了!”

 刘协问道:“何为南六义?”

 胡昭道:“南游学避难者众多,有寒门六士崔林、赵俨、苏林、常林、杨峻、王连相互欣赏,常在一起讨论政事,又多急公好义,被南百姓称为南六义,他们与国渊关系不错,都深受法家影响。”

 刘协略有所悟得说到:“豪门多儒士,寒门出法者啊!”见荀彧和胡昭听到自己这话后,神色有些怪异,复道:“寒门子弟生活在百姓中,对民之向利理解深透,也容易认识到律法的重要。”

 辨坛中的辩论气氛已经到了非常高涨的地步,崔林对《楚律》的了解令胡昭都颇感吃惊,杨仪与崔林的对峙虽落与下风,但其人才学渊博时有妙语令崔林语噎,博得众儒家学士阵阵掌声。

 在胡昭的掌控下,两个人渐渐将儒法之争移回到治国定天下的主题上,杨仪提出在军院广开儒学,强调忠义仁爱,而崔林则认为在军院中首推法学,强调军纪严明,在这个论证上,刘协明显支持后者,胡昭也知道刘协的意思,马上出言定崔林胜,无须再辨。

 李严马上登场,他知道兵家融入法家中,显然表示朝廷更偏向以法治军,将辨题转向内政,道:“夫天下治国者,首治农,治农需寡税,然寡税尚非定策,因田有贫瘠富厚之分,地有南北旱水之分,天有寒热之分,故因再定平富策,立富产者纳税多,立贫者纳税少,再以财税援极贫者,此才可令天下真大治,使百姓各享衣食保暖之福!”

 崔林等人对此没有异议,亦支持,复有江南四才之首吾桀表示不同意,他快步登坛,向刘协三人行拜礼之后,朗声道:“天下之地无不产物,或有产粮,或有产麦,亦有产棉者,所产者各不相同,天下之民亦有勤惰之分,有民四更起劳作,有民懒惰五谷不勤,若如此定律,则是削勤而补惰者。”

 向宠亦登上雄辩坛,道:“以财税援民可多可少,因地贫瘠多少不同而定,焉能因少数百姓惰,而废安国治国之策!”

 江南四才吾桀、钟离牧、吴范、滕胤是江南学府新展现头角的年轻学子,其中以吴范最擅长天文,其人登坛道:“正所谓地之道受于天,地产粮多因天象变化,幸天之道年年循环,有律可循,可以登记,预测气象变化,提前助百姓躲避天灾,此亦治国之策。”

 王藩亦精通此道,同样登坛道:“吴兄所说未全尔,天地变化多端,非人可尽察,而若因觉察不及,使民受灾,仍要援之,故立富者税多,而贫者税少,甚至不之余仍要救济!”

 襄八子中的韩嵩最通地理,其人上台,首先举证天下六十余处不同地形,有沿海滩,有荆州南方丘陵,有山有地,有寡天者,有少雨之地,有荒漠,有沃土,复问江南四才焉能等同待之,天下之民皆为民,岂能因地不同而喜富厌贫。

 刘协微微颔首,问荀彧道:“以文若之见,李严诸人的观点如何?”

 荀彧道:“实为良策啊!孔圣亦曾言:不患寡而患不均,殿下应该采纳此策,然而江南才子所说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楚地之富得利于氏族之富,若要从氏族豪门手中税过多,恐危及殿下向北方纳财富的策略,故暂时又不能实施,或可等天下一统,再无南北之分时,如今最好的策略还是尽力维系粮价,使百姓受中余粮可换钱更多。其实这些学子所想的都没有殿下远,殿下的免农税之策比他们远了许多,若能实施,天下则大定!”

 刘协想了想,道:“孤王之策过于远,不能一步到位,其间还要使用他们所思考的办法。此外,孤王料定诸葛亮此次回到晋之后,还会发动第二轮商政之攻,他定会将商税降到南方相平的程度,北方毕竟是曾大汉经济重地,这些年虽历尽战,然根基还在,楚地虽经十年大治,经济上胜过北方不少,但不可轻心怠慢,以文若和空明的意思,该如何应付?”

 荀彧道:“此事之上,我与空明皆不如子布,殿下可先询问他的意思!”

 刘协叹道:“若是他能和诸葛亮相抗衡,也就不用孤王亲自负责经政要事了!”

 胡昭笑道:“诸葛亮虽然是位难得一见的治国栋梁之人,然若论经政,恐怕还不是殿下的对手,臣以为殿下必然早有应敌之策,否则不会轻易放诸葛亮北归。”

 诸葛亮来襄期间,确实有很多人建议在他的回途中除去此人,刘协虽深知诸葛亮对北方的重要,却没有采纳这些建议,反而一路派王熙兄弟护送回去。

 胡昭等人便以为刘协早有对策,实则是刘协欣赏诸葛亮的才华,终还是想招为己用而已,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对策。

 刘协与胡昭道:“空明,你还记得我曾和你说过楚地的危机吗?”

 胡昭道:“铭记于心!”

 刘协道:“经过一年的弥补,如今已经到了最后时刻了,以我看来,如今诸葛亮的晋派和司马懿的洛派在出兵的问题上早已经达成一致,就是尽力在这些年不引发南北之战,我们则要在北方准备好之前做好准备工作就可以了!也许明年这个时候就是我们出兵之时。”

 胡昭、荀彧两人皆默不作声,出兵北方是楚地最重要的事情,他们这样的重臣并不打算即刻表态度。

 三人商议之时,雄辩坛上风云变幻,和江南四才齐名的巴蜀四骏费诗、周群、孟光、杨洪也开始登坛,他们认为要想百姓安定就必须给百姓土地,这和朝廷的政策完全相左,刘协忍耐不住,亲自批驳,胡昭拉住刘协道:“他们不过是西南学府(原益州学府)的学子,西南学府古风较重,殿下不必太过计较。”

 刘协明白胡昭的意思,巴蜀四骏的观点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巴蜀豪族的想法,明着是为百姓要土地,实则是想自己拓充土地。

 巴蜀诸族与荆州、江南的世族不同,他们仍然以农为主,少有经商,故对土地的所有权也盼望的最厉害。

 刘协心中明白之后,便不急着反驳,只静心等待学子中是否有人能辩驳他们,但等待良久却没有人上台。

 刘协暗暗心惊,世子们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世族的态度,只凭今天来看,楚地的各世族仍然希望朝廷承认土地的私有化。

 汉之前的儒学和法家有一点冲突的地方,那就是土地的私有化,儒家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法家强调定分止争,支持地主阶级掌握土地,自由耕种。汉朝期间,随着经济发展,儒家在这点上迫于形势,也逐步开始认同土地的私有化。

 凭心而论,土地的私有化是封建主义社会生产力要求进一步扩大的需求,代表着封建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前进方向。

 但由于刘协促使了世族经济的商贸色彩化后,如果再将土地所有权付到世族手中,这将直接导致世族经济过于膨化。

 今天的辩论使刘协认识到,完全阻止土地私有化是不可行的,适当允许土地私有化才有可能确保经济和政治的稳定。

 他正准备结束今的雄辩坛,一名青衫学士走了上来,荀彧笑道:“此人乃蒋济蒋子通,其人曾任九江郡吏和扬州别驾,后任教与襄学府律学院,颇有大才。”

 刘协道:“孤王听过此人名声,实为良材!”

 荀彧道:“臣亦劝他出仕,但他觉得襄学府生活清静,可以安心研究学问,故暂时只想在学府任教。”

 刘协笑道:“那先听听他这次会说些什么?”

 蒋济行礼之后,走到坛中央,朗声道:“圣人曾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然而土虽是王土,可租种耕耘者却是百姓,楚地之策,土仍然归楚王所有,与租用者订三十年契,因租种而纳税。今,楚地农税之轻为历朝之最,百姓产粮之丰又为历朝之最,故百姓年收颇丰,百姓安居乐业,何来必须购置田产才可安定天下之说,且百姓钱财再丰岂是豪门富族的对手,一旦开土地购置的风气,必有世族大规模圈地,使百姓无地可种。”

 “私以为真正要治国定天下,首条便是要使百姓富足安乐,如今楚地早已做到这点,只是若能将三十年契约改为五十年便更使百姓宽心;观汉朝兴衰,凡历朝初百姓少,人均土地多,只要安心耕种则人人收获颇丰,然定居百年之后,到了盛期,人口过多导致田地不足,汉初可人均十六大亩地,到了恒帝之时,人均土地不过十小亩田,以十小亩地产粮,虽然细作使得亩产粮更多,然人均所得粮钱则远少,一遇灾难则无法维系生活,故景帝天有三年大旱未有,而灵帝不过一年旱却引发天下大,私以为首罪在于汉初每人可拥十六大亩地,而灵帝时每人只能拥十小亩田之过,其次再于汉初税低,而灵帝时税重,故臣以为,永安天下,一须保凡耕种者每人皆有十大亩地,二保农税永不高过今,三则要改三十年之契为五十年,甚至是百年之契。”

 刘协击掌道:“果然是治国定天下的要领!”

 荀彧亦表态道:“今众生之言,以子通所说的最为辟!”

 胡昭见他二人已经表态,遂站起身道:“今雄辩坛胜者为蒋济,襄八子、南六义、江南四才和巴蜀四骏每人皆有精彩之言,能一之间见到如此良多的贤才,可见我楚地人才之盛。”

 刘协见襄八子等人各有不甘,道:“尔等都是治国良材,因为有诸位在此,孤王今才能听到如此精彩的辩论,今晚上孤王在楚王府酒宴厚谢诸位学子,凡今登坛者皆须赴会!”

 众学子听到楚王厚赐酒宴,无不开怀。

 刘协让身边护卫王熙将蒋济领到面前,细细打量,见他面目清秀俊朗,但难掩岁月痕迹,应该接近了而立之年,细问之下才知果已经二十有七,乃道:“孤王知子通先生若眷念学府清雅,然先生才华横溢,若不出仕实在是孤王的损失。”

 蒋济深深一躬,道:“谢殿下称赞,臣本一儒生,逢世才知法家之道得重要,到了楚地借襄学府名家云集、藏书之丰,开始研学法家,在襄学府四载苦读,私以为已得法家髓,今登坛,实已决心出仕效力殿下,望能助殿下安定天下。”

 荀彧、胡昭皆微微含笑,对刘协道:“恭喜殿下得一大贤之才!”

 刘协大喜,道:“楚王府策署尚书令正适合子通!”

 蒋济又道:“然襄律学府广缺授课之人,臣愿意两面同任两职,继续为殿下培养法家学子。”

 刘协道:“那就劳烦先生辛苦了。”复又叮嘱荀彧道:“调向朗前往广州,任广州治略总督,诸葛瑾在外面锻炼几年了,该回来继续跟在你身边,可调回襄任荆州治略总督。蒋琬调回之后,豫州治略总督之职也要考虑好,今登坛的学子都询问下,若有意出仕,文若用心安排下,锻炼得当都是不错的人才。”

 荀彧道:“臣本来打算安排向朗担任豫州治略总督之职,既然殿下如此安排,可调蜀州治略参事黄权出任豫州治略总督,他精通兵法,能够在张辽回防颖川之前暂时抵挡一阵。此外,梁州治略总督法正才华横溢,单单留在梁州似乎有点大材小用,梁州名为一州,其实只两郡之地,如今徐州东侧曹和刘备都积蓄重兵,虽有元直和奉孝在,但徐州治略台确实并没有什么擅长治理,又能妥善调用驻防兵的人选!”

 刘协道:“这样也好,法正这个人才华也很出众,只留在梁州确实有点小用了,可以考虑调到徐州任治略总督。只是梁州防御比徐州更重要,若梁州一失,荆州南保,你打算调何人任职梁州治略总督?”

 荀彧道:“丁原辞任之后,殿下就调吕蒙担任副将暂时接管丁原的五万并州骑兵,梁州还有严颜、邓芝在,防住梁州(汉中)不是问题,臣再调程秉前往担任梁州治略总督,提崔浩任吏部尚书。殿下接管丁原之部后,应该考虑一个番号的问题,且吕蒙毕竟年轻,暂时还不能正式接手丁原的骑兵,该部的统帅人选殿下既要谨慎又要尽快指定下来,丁原部悉数为骑兵,最好和黄忠的部队对调一下,徐州广阔,骑兵最为适合,梁州狭小,又多山脉,黄忠的镇南军多丹兵,最为适合。”

 刘协微微颔首,道:“论能力崔浩肯定在程秉之上,梁州虽小,但防御过于重要,还是调崔浩出任梁州治略总督,丁原原系的并州骑兵改为征东军,下设五营,调往沛城,让元直和奉孝好好调教他。黄忠的镇南军就调往上庸驻防,至于征东军的统帅之选,孤王心中调庞德担任,但还没有最终定下来,容孤王再仔细思量一番,征东虽不如征北辖十二万之多,毕竟也是五万精锐骑兵,不可小视。”

 是夜,刘协在楚王府设宴赏赐诸学子,并与众学子谈了两个时辰,荀彧在旁陪同,根据各人的长处安排他们出仕何处,并一一纳他们关于记载天文地理的建议,又将韩嵩、吴范、王藩三人任为工部从事,调入工部天文司,专门负责天文地理的记载。

 次,又到了胡昭代刘协开坛将财经道,杨仪、李严等人也获得资格列席旁边,能够听到这门最为隐秘的课业,令他们欣喜不已。

 在经历治国定天下这一主题的雄辩之后,后几的辩坛依然精彩,但涌现的人才便不是很多。

 由于前有襄三贤司马徵、庞德公和黄承彦三人,后有管宁、胡昭和张机的依次铺垫,张鲁提出新道家和道教的时候,并没有遇到太多的抵触。伊籍、杨修、白翳、马钧四人开坛时都不允许非邀请的学子听课,相对前二十多要平静许多。

 在繁盛中,襄盛会终于奠定了楚地治国以《三家制衡论》为核心的思想,而襄盛会也要渐渐开始准备收尾,到了蔡邑、钟繇登坛讲书法,又以书法会友,王妃蔡琰登坛奏琴,讲解琴艺髓,维持一个月的盛会终于宣告结束。

 就在襄盛会结束之时,朝廷都城晋却另有一个秘密聚会在召开,其影响同样不低于此次的襄盛会。  M.LanMxS.cOM
上章 汉献帝新传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