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农书[上]
“快,快,别让太叔公们久等了…”
张王氏牵着张涵的手,急步向大门赶去。
七太叔公张杰,今年已经七十二了,是驺县张氏年纪最大、辈份最尊的长者。他偕同三位长老一同前来拜访,张王氏可不敢怠慢。她一面赶赴前面去
接,一面命人通知张昭。
在驺县张氏里,这几位可是重量级人物了。突然间,前来拜访,必然是有要事,这事还肯定不好处理。也就是说,张王氏很难应允。可若是她不答应的话,这几位怎会罢休,势必会找到张昭头上。那就不如一开始就让张昭处理。
再说了,几位都是长辈,没有一家之主避而不见,却让儿媳妇接待的道理。
“吆,一大早就听见喜鹊叫,原来是七太叔公你们来了,这怎么当得起呀!您老招呼一声,让小辈们去您哪儿,不就行了…”
张王氏称呼上,是随着儿子来的,这是当时的惯例。她带着张涵一一给几位见了礼,才热情地
向里面。
张杰人很瘦,稀疏的头发全⽩了,几块老人癍长在脸上,颇有点儿吓人。但他表现的却很和蔼,亲切的拉着张涵,与张王氏叙话。
“什么当得起,当不起的,都是一家人嘛…”
“没事,我们就是来看看,…”
一行人说着话,就到了正房,张昭刚好匆匆从后院赶来,见到众人,连忙上前几步,给众人见了礼。
“七叔,您怎么亲自来了,应该是侄子去拜访您,怎么敢劳您大驾,…”
张昭虽是族长,但长幼有序,见了长辈,他也得行礼。其余几人都与张昭同辈,知道今⽇是借了七叔的光,却有些局促,都侧⾝而立,不肯受实他的礼。
“元惠呀,听说,这两年家里收成不错…”
以此为开头,张杰拉开了话匣子。
“还凑乎,都是祖宗保佑,老天爷照应,风调雨顺,大家的⽇子都好过。七叔,二哥,五哥,还有长顺,都别坐着,尝尝这蛋糕…”
几年下来,张家的美食,已小有名声。这几位満腹的心事,志不在此,却不过情面,才尝了两块。一吃之下,都觉名不虚传,忍不住就多吃了几块。张昭微笑着与几人说着闲话,气氛温馨而不失热情。一碟將近,张王氏命人又给每人送上一碟,张杰却已差不多了,便打开了话匣子。
“…,元惠呀,你是个能耐人。当家后,不仅家业兴旺,族人也跟着沾光不少,大家都很承你的情份…”
张杰人老了,有些儿啰唆,说着说着,竟从张昭当家后一桩桩往事述说起来,说来说去,还是二十年前的事。
“哪里,哪里,七叔你过奖了,这都是应该的,一家人嘛…”
“是啊,都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你二哥是个直
子,有些话儿要是说重了,老六,你也别往心里去…”
张二老明显是受不了张杰的啰唆了,接着张昭的话茬,就把话挑明了。
事情是这样的。
从延熹七年开始,张家对天书上的耕作技术,进行了实验。当发现确实有效的时候,便进行了推广应用。不过,张昭叮嘱要保密,张王氏便只在家中土地,使用奴隶的农庄,才推广应用了农书上的技术和农具。
纸里包不住火。都是乡里乡亲的一家人,田亩相邻,很多张氏族人还在张家帮忙做事。小辨模实验尚可保密,一推广应用,事情就瞒不了人了。
张家的田地本来施行代田法,畜力和农具要求⾼些儿,产量与收成也要比佃出去的田地多出不少。而推广天书上的农业技术以后,自种地里的庄稼,又猛增一截,打的粮食也多出许多,往往倍于别人地里的收成。
眼看着张家连续两年丰收,张氏族人看着眼热,就动了心思。
“…,老六啊,这⽇子不好过呀,…”
看的出来,张二老是准备过了。按他的说法,田里的收成不好,简直是寸草不生、颗粒无收;家里的孩子能吃,几乎一顿能吃一斗米;孩子⾐服坏的是那么快,个个都快光庇股了…
可不是,为了表现这⽇子难过,来的这几位⾐服上全打上了补丁。
这话也不全是胡扯,张坞是有几家⽇子困难的。但是,年初刚从灾民⾝上,发了笔横财,张坞人手头正是宽松的时候。这么做,就假了。而且,⽇子困难的人家里,绝对不会包括张二老。
张昭不经意地看了张二老一眼,恰好正对上张二老窥视的眼神。
两眼一对,张昭的眼神很是平静,张二老却心中一颤,不自觉避开了对方的眼睛,嘴里就跑开了火车。
“这话本来也没什么道理,但大家都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话一出口,张二老便知道说错了,又想方设法往回圆。
“…,都是五服之內的实在亲戚,能不能指点一下大家…”
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一个…能不能提前实现共产主义,普及你那新技术,让大家都过上好⽇子。张二老竭力把话说的大义凛然,好似他全无私心,他家里没有那八百亩良田一样。
张涵坐在张昭⾝后,听众人叙话至此,好悬没气乐了…知道没有道理,您就别说,感情这红眼病,不患寡而患不均,是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不是改⾰开放以后才有的…
‘张家对族人就够好的了,您们都是长辈,应该清楚。全大汉国打听打听,谁租地不是五五的租子,就张家看是同族的份上,只收四成租…’
张王氏也満心的不⾼兴。照顾宗族是应该的,但话不能这么讲。她对这话非常的不顺耳。然而,来者都是长辈,没有她说话的地方。她也不急,张昭的手段他见的多了,若是七太叔公讲话,张昭还会给留几分情面,张二老这一
了章法,就是自取其辱了。她心中冷笑,低头不语,等着看张二老笑话。
按说,这是个为难事。
不答应吧?几位长老一起来,说明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动了心思,而是族中的许多人,不答应不好;可若是答应了,张昭也有为难的地方。而且,有初一就有十五…
不过,张昭却心中有数,对此他是早有准备的。这样的情况,他在最初喜获丰收的时候,便有所预料,心中已经有了决定。
此事一定是要答应的。
说的扯一点儿,张昭是族长,就得保护族人的利益,就应该带着大家过好⽇子。他吃⾁,也要给族人留下碗汤喝,吃独食是行不通的。不然的话,人心散了,队伍可就不好带了。
而且,这是对双方都有好处的事。
张家的土地很多。其中一半是由张家自己的奴仆耕种,用的是先进的代田法,小亩亩产一般在二~三石;另一半则佃给了佃户耕种,他们就什么方法都有了,小亩亩产一般在一~二石。
如此说来,使用奴隶自己种地,要合算的多。让他有口饭吃就行了,剩下的全是张家的。而佃户却要保留一半…地主就是这么想的…产量也要低不少。
换句话说,地主自己种地收获更多。
但是,把土地收回来,都自己种,却是不可能的。不说佃户有不少张氏族人,普通的佃户很多都是世代相传的,与张家主佃都几代了,哪能把人都赶走。
这时候与现代完全不同,农业是第一大产业,农民若是没有了土地,多半无法再找到维持生计的工作。这就等于断了人家一家人的活路,真要那样的做话,谁也不会答应,不拼命才怪了!
所以,推广先进的技术,提⾼自家佃户田地的亩产量,对张家也是有利的。
不过,事情要这么办,过程却不能是如此。
m.lANm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