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宋之安居乐业 下章
第二十六章 两百年前的大唐遗民(上
 新的奴隶来源会在哪儿?

 奴隶来源地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不能离大明本土太远,从陆路大规模运输奴隶是很不切实际的,必须走海路,而以此时船只的速度和规模来说,大规模海上运输的话则路程不能太远,太远了运费都不知道会用去多少,这要运的是奴隶,又不是⻩金,太远了不划算;第二嘛,奴隶来源地的人口必须充⾜,大明现在到处在进行基础建设,而且民间也需要便宜的劳动力,因此对奴隶的需求很大,动辄数以十万计,若是奴隶产地被捕掠几次就弄到没人的话,那还搞个庇。

 符合这两个条件的,遍观大明周边,除了扶桑、朝鲜之外,就数一个地方:安南。

 也就是李朝越南(前面几章我一直说是陈朝越南,是我弄错了,应该是李朝,陈朝要在南宋孝宗时期才由陈守度篡位而建立,距离现在的秦元1347年还有将近六十年的时间)。越南占据了肥沃的红河流域,这可是能养活不少人的沃土,所以越南的人口一直都少不了,具体多少不知道,但几百万人口总是有的,加上代代生养,⾜够大明捕掠的。而且,越人是古南越的一支,南越跟汉人⾎脉相近,让南越后裔融⼊明人的⾎脉也不是不可接受,更重要的是,越南自秦朝起便被纳⼊汉统,越人说的话、写的字(越语是在16世纪末由一位西方传教士据拉丁字⺟创造的,而其大规模推广还是在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之后,按照越南人自己编写的史书,古代越南用的写的可都是汉语,部分通行古越语、占婆语和真腊语)、穿的⾐服、遵循地礼仪乃至文化习俗大多都照搬汉人的风格习俗,这样的民族同化起来就要简单许多。

 不过目前大明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辽国。实在腾不出手来对安南用兵,而光靠蓝⽔舰队的三四万人马是攻不下安南的,林靖文对此感到很为难,捕掠奴隶的事迫在眉睫,却又挪不出兵力,这该如何是好?

 林靖文甚至一度想到仿照西方那样颁布《私掠许可令》以便让民间自己去捕奴,但捕掠奴隶这种事却不能由全民参与,由此带来的道德沦丧和社会风气败坏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奴隶终究是要融⼊大明地,所以奴隶的数目、种族、来源和捕掠的规模都必须严加控制,别弄得像后世的‮国美‬那样,种族歧视和‮人黑‬反抗运动层出不穷。一句话。捕奴之事必须由官方控制。

 想来想去,林大官人还只想到菗调兵力一途上来。只是大明总共就那么些兵力,草原上用一些,征辽更是要用兵,看守奴隶要用一些,防守本土更是要一些。这么一分下来实在是菗不出更多地兵力,就是其余的海军舰队明年也会投⼊到征辽大战之中。实在是无兵可调啊!

 算了,反正三个月之內扶桑会送来四十万奴隶,四十万人总能顶一段时间吧?林靖文也只有暂时按下此事。

 不过嘛,正好,前几⽇谭破虏送来战报说已经打败蒙古十五万大军,俘获七万余,这七万人也马上拉回来修运河。听说修运河死伤奴隶太重。现有地不到四十万的奴隶估计还不够修成大运河辽东段就会死得差不多。兰台预计,若要修成整个运河的辽东、辽西、江(混同江)北三段的话估计死伤的奴隶将会超过九十万之数。若按照将作院所说地那样将运河延长到三河草原和燕云之地,这个数字至少得翻上两番----可以说,整个大运河将会用奴隶的累累尸骨铺就。

 就像隋炀帝修京杭大运河一样,史书中说隋炀帝那一次可是死了将近两百万民夫才大致修成大运河,这还没修完,而随后地唐、宋、元三朝还接着修了几百年整个大运河才完全开通,因此而死伤的民夫…无法统计。

 (主要就是隋、元两朝修运河死伤的人多,隋朝是摊上一个暴君,元朝的蒙古人可不会爱惜汉人的命,唐朝和宋朝也小小地修了一段运河,不过这两个朝代爱惜羽⽑,不敢坏了民心,所以量力而为,没造成多大死伤。)

 大明无徭役,所以不管是修运河也好,哪怕就是再修一座长城也不会造成大明百姓的死伤,最多就是多死一些奴隶而已,这无关紧要,大明百姓对此毫不在意。

 所以大明官府对兴修‮共公‬设施也十分卖力。城墙?修⾼点修厚点;道路?延长,再修平整些,争取每个县城都通上青石路;医馆学堂?这个多多益善,最好每一里(古代行政编制,相当于乡)都修上一两所;河道年年疏通,挖深加宽,堤坝加⾼加厚;驰道四通八达,现在更是在修建大运河…若征召民役,这么多的‮共公‬设施绝对会让百姓怨声载道,估计大明早就反声遍地了,而且财政也无法负担。而用奴隶地话,这些问题都不存在。

 古代各朝,包括強汉盛唐在內,都不敢过多地修建‮共公‬设施,那些‮共公‬设施修好了百姓还不知道会获利多少,官府也不是不想为百姓谋利,可官府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啊!修‮共公‬设施要人力吧,这得征召民役,总得要钱粮吧,那就要加赋税,这加起来就是劳民伤财,本来修建‮共公‬设施是好事,但劳民伤财之下就变成了坏事。于是,各朝各代都不敢这么做,大家都知道这样做有好处,大把地好处,但就是不敢去做。

 后世外国人老说‮国中‬基础设施是如何如何落后,就好像古代‮国中‬那两千年都⽩过了一样,什么事都没⼲,可实际上呢?欧洲人用将近一亿‮人黑‬的尸骨铺就了欧洲完善地基础设施,但古代‮国中‬可是没有大规模捕掠过奴隶。而欧洲人在中世纪以前还不是基础设施落后得要命,那时候的欧洲还不如‮国中‬----那时候欧洲缺少‮共公‬澡堂,欧洲人一般都是半个多月甚至一个月才洗一次澡,欧洲人在中世纪走的道路还是几百上千年前的查理曼和古罗马人修建地。这些可是有史可查的,可见大肆捕奴之前欧洲也没好到哪里去。

 但林靖文到了这个时代就不一样了,打下一片大大的疆土这不算什么,而给后人留下一套完善的基础设施才是千秋万代都受益的事,为此,他不惜向欧洲人学习了一下:四处捕奴,用扶桑人、越南人和南洋土著的尸骨为汉人谋取千年实惠。

 有的时候,林靖文不噤异想天开,若是他能在有生之年重回后世。当21世纪的人们指着某条道路、某条运河、某座大图书馆或者是大天文台谈论,人们纷纷说这是古代大明朝的圣祖皇帝修建地,而一千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在使用它,而林靖文就站在旁边听着人们这样说…若是真的有这么一天。那林靖文真是死也瞑目了,恩泽后世。德惠千年啊!

 为此林靖文不知道承担了多大的恶名。“天子残暴,不以扶桑、契丹之民为人,令为奴隶,令其死伤枕籍,大运河之畔⽩骨累累。死伤之重尚不及掩埋,皆暴于荒野…奴隶披枷戴锁。军士以⽪鞭和弯刀驱之,令其劳作,若有病患则弃于荒野,任由虎狼生食,其哀号之声响彻四野,天地皆为震惧。”史官都是这么写地。

 不过修成运河的好处显而易见。

 以前辽东是没什么道路,后来林靖文⼊主辽东。下令修建了四通八达地青石大道不说。还修建了几条驰道(相当于⾼速公路),这还不够。他还下令东部连辽河、梁⽔(东梁河)、南部连鸭渌江(鸭绿江)、北部连混同江(鸭子河,在古代是大河,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都相连,末端在俄罗斯远东的庙街,也就是奴儿⼲,注⼊大海,混同江河系是一个大河系,流域之广包括了吉林、黑龙江和远东大部分地区)、往西与大小灵河(凌河)相连开凿辽东大运河,因为现有的河流众多,因此大运河实际上需要开凿修建的并没有多长,加起来也就一千多里,极大部分运河可以利用天然河段,这实际上比修建京杭大运河容易多了,以后维护起来也没京杭大运河那么⿇烦。

 这个运河一修好的话,若是北部再连‮海上‬勒⽔(海拉尔河)和胪朐河(克鲁伦河)南部再与⻩河相连,那么这条大运河将会以⽔路连接大明全部地东部领土,这样一来,无论是物资运输还是调兵都会十分容易,费用也能大为降低----主要就是说,现在因为只能通过陆路输送,大明需要七十余部折冲府分散各地以防守地方,这三十多万兵马相当于被限制死了,无法长期调动,而走⽔路则不一样,从运河走的话,从辽尹调兵和粮草辎重到最西地兴中府也不过两⽇不到的时间,如此一来,兴中府和辽西的三十余部折冲府兵就可以挪出来用作出征。

 枢密院计算了一下,一旦运河建成,除了一些重镇需要镇守一部分兵马之外,大明朝只需要留下十五到二十万兵马驻守中枢就可以确保国土‮全安‬,其余的明军全部可以调去主动进攻别国,如此一来,大明虽然军队总数没有增加,但机动兵力却增加了三十万,至时一旦战事需要的话,大明甚至可以动用六十万大军,不像现在,现在的大明虽然号称带甲百万,但实际能够调用的也就是十七万羽林和辽东地二十部折冲府,一共也就二十七万人,就拿现在来说,进攻草原和混同江以北,除了动用十万羽林之外,还从回跋部菗调了五万骑,朝鲜也出了几万仆从军助战,兵力捉襟见肘。

 大明现在上上下下都在准备过年。当然,过年地同时一些明人也有抓紧时间和家人团聚的意思。大明即将伐辽,枢密院已经下令征召预备役,有二十万预备役之丁在征召之列,这些人之中有些人可能是最后一次与家人团聚了,自然分外珍惜。

 不过过年嘛,到处都是喜气洋洋地,再过几天,等过了小年的话就更是到处张灯结彩,那才叫热闹。

 兴中府,即使这里是战争的最前线,但辽人也要过年,这时候兴中府的气氛实在算不上紧张,耶律延禧甚至下令开放了封锁多时的辽明边市,好让辽人能开心地过个好年。

 没办法,耶律延禧大肆征兵,以致辽国劳动力大量流失,跟因为要供养数十万大军,百姓苦不堪言,物资也逐渐缺乏,货币贬值,物价飞涨----这可是经济即将崩溃的前兆----从南方辽宋边市送来的物资远远不够使用,民间供应不够,自然得寻求外来物资,而明人的货物虽然价格⾼点,但现在也只能向明人购买了,可是皇帝却下令关闭了辽明边市…

 这个时候耶律延禧下令开市,一是想稍稍缓解一下民怨,二嘛,让百姓过个好年,百姓⾼兴了,自然也能让军心稳固,士气也能⾼涨,到时候与明军开战则胜算也能大些。

 因此,辽军开放了通往兴中府的关卡。于是乎,大批大批的辽国商贾小贩都冲向东边,还有一些贵族百姓也趁机到大明采购一些物资,甚至,说不定这些贵族百姓之中有不少是辽国內部势力派往大明去表示投诚的使者----乌古人和敌烈人已经投靠明军,蒙古人也败了,发生在三河草原的战事终于传到了大定府,这个时侯,辽国上下只要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知道辽国是彻底没希望了。皇帝耶律延禧说是向大漠借兵,北部达达与大辽是世仇,本不用指望他们会雪中送炭,落井下石还差不多,塔塔尔人受北部达达的牵制,估计菗不出兵马来援助大辽,西部的乃蛮人则离得太远了。真正会借兵的也就那么几个部落,乌古人和敌烈人算一个,黑车子室韦算一个,⽩达达应该会借些兵马,但绝不会多,可现在三路援军已经去了一路,而且是最大的一路…

 不过商贾也好,使者也罢,或者是寻常百姓,这些辽人都是飞快地赶路。商贾是怕去晚了买不到东西或者是买得贵了;使者是怕耽误了主子的事,或者他们希望赶在别人面前去向明人表示投诚,这样辽亡之后他们就能比别人得到更多的利益;百姓就不好说了,有去买东西的,有逃难的,有投靠亲友的…

 而这时候就有那么一队人马跟急匆匆的一众人等就是不同,这些人的速度反而是不紧不慢,跟周围的辽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些人长得也跟辽人明显不同,这些人一看就是西域人,或者是大食人,⾼鼻深目的,⽪肤倒也是⻩⾊的,就是有些黑。

 更重要的是,这些人虽然算得上人多,有那么十多个,但十来个人之中却至少有一半人伤残,暴露在⾐服外面的肌肤也是伤痕累累,就像刚下‮场战‬的士兵似的,也因为如此,这些人的速度怎么着也快不起来。  m.lANmXs.Com
上章 大宋之安居乐业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