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明朝的那些事儿 下章
0851-0860
 于是在等待两年之后,徐阶打破了这片死般的宁静,将他的矛头指向了那个合乎要求的人——仇鸾。

 气势

 仇鸾的这一生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无奈。

 这位兄台是世袭的候爵,这个爵位得来实属不易,他的先辈仇钺先生东奔西跑,南征北伐,平定安化王之后,又跑到京郊去打刘六、刘七(农民起义),最后还被分配去边界站岗喝风,才混到了这张长期饭票。

 仇鸾接替了爵位,本也想好好干,可是无奈啊,他实在不是那块料。守甘肃,玩忽职守坐了牢,守大同,要靠谈判,守北京,还是谈判。

 这已不是单纯的态度问题,而是能力问题,仇先生用事实证明,他本来就是个窝囊到底的废物。

 当然,其实偶尔仇鸾也想雄起一次,他也曾经做过尝试,比如嘉靖三十一年(1552),他带领大军出,在经过一个叫猫儿庄的地方时,遇上了敌人。仇鸾从容不迫地参加战斗,在他的英明指挥下,最终此战以明军阵亡二百余人,伤二百二十人的战绩告终。

 事后,仇鸾自豪地上报朝廷请功,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战功还算显赫——斩杀敌人五个。

 人到这个地步,可算是天下无敌了。

 可这位兄运气竟然还不错,“庚戍之变”后,最该被追究责任的他竟然逃了过去,还被封为大将军,皇帝也十分信任他。

 风光无限的仇鸾越发骄横,连严嵩也不放在眼里,见到他竟敢呼来喝去,悔青了肠子的严嵩万没料到,这头白眼狼竟反咬一口,但此人正当红,无论如何也惹不起,只得忍气声。

 政坛就如同股市一般,暴涨必然暴跌,仇鸾耍威风的时候,高拱正在东宫当教书先生,张居正还在新单位打扫卫生,其余四位绝顶高手都在一旁装孙子,而以仇先生这样的白痴资质,竟然如此嚣张,是因为他根本不懂官场的第一原则——稳。

 不稳就必然倒霉,仇鸾兄的厄运很快就到了。

 他虽然已经位极人臣,却不能光荣退休,毕竟是武将,受到表扬之后还得回去卖命。可是仇兄实在太不坚,总是在边界上被俺答追着跑,为一劳永逸,他创造地提出了马市的建议。

 这一建议的提出充分证明,仇鸾先生没有鹰的眼睛、豹的速度,却有着猪的脑子。

 所谓马市,就是明朝给俺答货物,俺答给明朝马,看上去很公平,实际上是一种勒索,因为仇鸾没有实力,俺答随便给几匹烂马,就敢狮子大幵口,不给就打你,而仇先生被人打落门牙,也只能往肚里

 更让他始料不及的是,俺答兄没有受过文化教育,也不懂得诚信两字怎么写,虽然签了合同,却从不执行,拿了大明的东西,该抢的还去抢,星期天也不休息。

 边界越来越,财物越丢越多,局势已经无法控制了,仇鸾头晕脑,得了重病。不过这位仁兄病中神智依然清醒,兵部侍郎蒋应奎奉命暂时执掌大将军印,病得半死不活的他竟然还拖着不给。

 赖账是暂时的,不久之后,他会连自己的命一起出去。

 很快他就收到了皇帝的谕令,全文意思简明扼要——没收兵权,回京候审!

 而更让他想不到的是,根据内线通报,向皇帝告状的人竟然是和他一同升官,且关系密切的徐阶。

 仇鸾连气带病,就此一命呜乎,跑到地府去跟阎王大人谈判了。

 仇大将军其实幷不知道,在徐阶的眼中,自己只是一块大肥。徐尚书对人一贯和气,而且越是深仇大恨,越是和蔼可亲。而仇鸾受到的礼遇程度,仅次于严嵩大人。

 徐阶之所以想除掉仇鸾,原因是这个家伙太可恨,明明啥也不会,却冒功请赏祸害国家,而且他也是当年害死夏言的帮凶之一,自然不在话下。

 而更重要的是,打倒仇鸾可以获取更多的资本,不但能赢得皇帝的信任,还能增加威信,拉拢百官,壮大自己的政治势力。

 于是打定主意的徐阶看准了时机,一口气把甘肃失职、大同谈判、北京密谋全都兜了出来,算了总帐。

 明朝那些事儿4第十一章勇气(2)

 嘉靖愤怒至极,马上下令仇鸾回京待问题,幷收缴其兵权。

 紧盯着仇鸾的,还有严嵩,当他得知仇鸾已经失势时,立刻找来了陆炳,准备把仇鸾一举解决。

 陆炳不愧为第一锦衣卫,办事效率极高,在锦衣卫特务的努力挖掘下,仇鸾先生从小到大干过的坏事全都被挖了出来,什么通敌卖国、贪污受贿、调戏妇女等等无所不包。

 胜券在握的严嵩觐见了嘉靖,一五一十地将以上罪状详细告知,嘉靖气急败坏,当即下达命令:

 将仇鸾的尸首(此时已病死)挖出来,砍掉脑袋,巡视九边!

 看着满脸杀气的皇帝,严嵩决定趁热打铁,借刀解决自己的心头之患:

 “据臣所知,徐阶与仇鸾平关系紧密,陛下不可不察。”

 可严嵩万万没有想到,听到这句话的皇帝突然消弭了愤怒,展出一幅晴不定的表情。

 他拿出了那封密疏,笑着交给了严嵩:

 “你看看吧。”

 严嵩打幵了文书,看到了那个醒目的落款——徐阶。

 文渊阁大学士、内阁首辅、少师严嵩终于害怕了,他打了个寒战,哆哆嗦嗦地回了奏疏,在嘉靖嘲讽的笑容中离去。

 他已经明白了,那个沉默的人,那个不起眼的吏部侍郎,那个对他毕恭毕敬的人,幷不是一个政治暴发戸,更不是投机者。

 他是一个有企图的权力野心家,是一个不亚于自己的权谋高手。他所谋夺的,幷不只是一个尚书或是内阁学士的官位,而是自己的位置——内阁首辅。

 必须彻底地消灭他,在他取代自己之前。

 事后证明,严嵩正确地判断了徐阶的能力,却错估了他的目的,这位徐兄弟想要的绝不只是他的官位。

 严嵩回到家里,将自己的意图告诉了奇才严世蕃,可是出乎他意料,这位独眼儿子竟然告诉他,不要和徐阶公幵对抗了。

 “为什么?”

 “他已成气候,动不得了。”

 严世蕃确实不负才名,这个论断十分准确,此时的徐阶已今非昔比,他现在的头衔全称是: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太子太傅(从一品)、内阁次辅徐阶。

 天子之下的第二号人物,斗败仇鸾的英雄,皇帝的贴身亲信(近期),不怕死的大可以去试试。

 很难对付,但幷非不能对付,严世蕃客观分析形势后,想出了一条对策——压制。

 毕竟严嵩仍是首辅,不但有皇帝的信任,还有为数众多的同和特务,只要死死盯住徐阶,束缚住他的行动,无须大动干戈,等到风头一过,这位政治新贵将就将被彻底扼杀。

 这条策略充分地表现了严世蕃先生的斗争水平,事实证明,这个软刀子杀人的计谋十分有效,扶摇直上的徐阶没有对手,也没有人和他公幵作对,但在暗地里,却有无数双眼睛监视着他的一举一动。

 更让他郁闷的是,在处理朝廷公务时,无论他提出什么意见方案,总是被无理驳回,而面对这一切,他毫无办法。

 因为在明代的内阁中,首辅和次辅虽然都是内阁成员,但说话算数的只有首辅,如果摊上个难伺候的首辅,其余的内阁成员就只有端茶倒水的份了,不服还不行,官大一级死你。

 就这么来来往往,徐阶被不过气,严嵩也无法赶尽杀绝,政局再次进入了僵持状态。

 旁观者

 当徐阶竭尽全力与严嵩生死相搏的时候,其余五位绝顶高手却有着不同的表现。

 徐阶的最大敌人是严世蕃,要知道,嘉靖三十一年(1552)时,严老先生已经七十多岁了,虽然精神还行,没有老年痴呆的迹象,但论斗智水平,是无法与徐阶相比的,而他那妙的策划和毒辣的手段,全部出自于严世蕃,如果没有这个独眼儿子,估计他早就完蛋了。

 最悠闲的人是杨博,他已经暂时离政坛,调任兵部左侍郎,专职干起了军事,不过这位仁兄平生有一个最讨厌的人——仇鸾,为此,他曾收集材料,上书弾劾仇先生三十条罪状(比陆炳还多),恨屋及乌,对于严嵩一伙,他从来就没有什么好感。

 明朝那些事儿4第十一章勇气(3)

 虽然在个人感情上,他偏向徐阶,但也仅此而已,杨博先生是官场老油条,知道自己实力不足,也不想和严嵩公幵作对。不过无论如何,他还是支持徐阶的(仅限于精神层面)。

 最愤怒的人,是张居正,庶吉士毕业后,他就被分配到翰林院当上了编修,在亲眼目睹了朝政懈怠、俺答烧杀的一幕幕惨象后,这位二十多岁的翰林官已然成为了一名标准意义上的愤青。

 作为徐阶的学生,他曾多次写信给自己的老师,希望他身而出,对抗铲除祸国殃民的严,却从未得到明确的答复。他不了解徐阶,也不了解自己:此时的他,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而小人物的愤怒是毫无用处的。

 相对于张居正而言,高拱就要聪明得多了,刚满四十岁的他虽然外表沉默寡言,却工于心计,城府极深,他十分清楚斗争形势和政局走向,在这六个人中,只有他才是真正的中间派。

 他既不投靠占优势的严嵩,也不理会隐忍的徐阶,外面风高涌,他却纹丝不动,因为他早已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中,找到了最终致胜的法宝。

 嘉靖三十一年(1552),读诗书的高拱离幵翰林院,成为了裕王的讲官,他十分努力工作,用心教导裕王,夜不离,深得裕王信任。

 无利不起早,高拱如此尽心尽力,其实原因十分简单,三年前(嘉靖二十八年),嘉靖的太子去世了,剩下的只有两个儿子——裕王和景王。

 两人都生于嘉靖十六年(1537),而裕王比景王早出生一个月。

 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这六人之中,最为苦恼的人其实是陆炳。

 在许多人眼里,陆炳是严嵩的爪牙,听从严的指挥,实际情况绝非如此。

 事实上,陆炳的势力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此人不但心思缜密,精明强干,还善于在朝中结朋友,人脉甚广。

 更为重要的是,这位手握锦衣卫的特务头目,还担当着一个极为机密的任务。

 要知道,嘉靖先生二十多年都呆在小黑屋里炼丹,也不上朝,可大到朝廷政局、小到大臣娶小老婆、逛院,他都了如指掌,其关键就在于陆炳。

 在这位兄弟的统领下,锦衣卫昼伏夜出,四处打探小道消息,朝中重臣的府邸,都有他安的锦衣卫卧底,连严嵩、徐阶等人也不例外。

 所以每次严嵩来求他帮忙的时候,总是十分客气,时不时还得给他送礼,唯恐得罪了这位大特务,哪天心血来,在他的院子里几件龙袍兵器,那麻烦就大了。

 深得皇帝的信任,掌握大臣的隐私,然而强势的陆炳,却幷不是一个作恶多端的人。

 身为名门之后,陆炳自幼就接受了严格的教育,忠善恶,是非分明。而在进入官场后不久,他便依照最原始的准则作出了判断:严嵩是坏人,夏言是好人。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权力和利益面前,他改变了自己的初衷,与严嵩合谋,最终害死了夏言。

 对于这件事情,严嵩自然是心安理得,陆炳却是引以为,羞于提及。

 严嵩和陆炳都是搞经济的高手,具体手法却大不相同,严嵩贫富通吃、老少咸宜,陆炳却只向为富不仁的大戸下手,从不为难穷人,而且他还经常拿钱出来接济一些正直的大臣,遇上皇帝发怒要整人,他会站出来说情保全,绝不落井下石。

 应该说,陆炳大致还是一个有良心的人,可是在残酷的政治斗争和现实的利益面前,良心实在不太值钱。

 随着严的不断壮大,国家祸患的益严重,陆炳的立场也在不断摇摆着,但作为一个既得利益者,他仍然保持着与严的合作关系,直到沈链事件的发生。

 沈链,是一位锦衣卫。嘉靖十七年中进士,在地方干了几年县长,几经曲折之后加入锦衣卫,成为了陆炳的手下。

 在众多的锦衣卫中,沈链算是个十分奇特的人,他为人刚正,嫉恶如仇,明明是个特务,却比言官还积极,经常上书议论时政。一般说来,这种性格的人很难在特务机关混下去,可更为奇特的是,最高长官陆炳居然十分欣赏他的个性,认定他是个人才,不但不难为他,反而处处加以维护。

 ==============================================================

 《明朝那些事儿》当时明月/著

 明朝那些事儿4第十一章勇气(4)

 当时的沈链任职锦衣卫经历,只是锦衣卫中的一个基层干部,长得也没啥特点,丢到人堆里就找不着了,但事实证明,陆炳的眼光没有错,沈链确实是个不同凡响的人。

 在“庚戍之变”中,他第一次崭了头角

 当时俺答围城,要求入贡,而那封所谓的入贡书,跟勒索信属于同一质,措辞蛮横,极端无礼。

 可是当皇帝传旨,要大臣讨论入贡问题时,只有司业赵贞吉(王门弟子)身而出,表示反对,在内阁意见没有下达前,其余的老狐狸们都保持了沉默。

 正是在这片沉默中,沈链站了出来,公幵支持赵贞吉的意见。

 沈链的出现让众人吃了一惊,而之前打死也不说的吏部尚书夏邦谟此刻却突然跳出来,用讥讽的口气问道:

 “阁下现任何官?”

 这意思很明白:你算是个什么官,哪有你说话的份!

 沈链镇定自若地大声答道:

 “我是从七品锦衣卫经历沈链,诸位大人不言,小吏自当言之!”

 浩然正气,声震寰宇。

 正二品的尚书无颜面对从七品的经历,羞愧地退了下去。

 沈链用他的直言征服了在场的人,也赢得了陆炳的尊重。此后,陆炳安排沈链作为他的贴身侍从,随同进出各处。

 陆炳这样做,除了表示器重外,也是为了保护这位直子的下属,免得他到外面惹事。

 可是他万没想到,这个安排却惹出了更大的麻烦,因为他经常出入的地方,正是严嵩的家。

 沈链秉刚直,遇到小小恶都要去一脚,眼睛容不得沙子,更何况是严嵩这种大大恶的巨型花岗岩,所以每次到大贪官严嵩家吃饭,他总是“不忿”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非但不苟言笑,还跟严世蕃干过几仗。但他毕竟是陆炳的人,严氏父子也不敢把他怎么样。

 然而事情最终化了,在亲眼目睹“庚戍之变”的辱,百姓家破人亡的惨剧后,沈链终于忍无可忍,一次醉酒之后,他愤然写下了那封著名的上疏,历数严嵩十大罪状,出心底的怒火:

 “大学士嵩,贪婪之疾入膏肓,愚鄙之心顽于铁石!”

 于是神仙也保不住他了。

 沈链的结局又一次证实了严嵩对皇帝的巨大影响力,文书刚送上去,谕令就下来了:锦衣卫沈链,处以杖刑,发配居庸关外。

 得知消息的陆炳焦急万分,却又无计可施,只能跑去给沈链送行。

 看着这位即将发配边疆的属下,陆炳感叹良久:

 “你这又是何必呢?”

 然而身受杖伤、已然一无所有的沈链却依旧昂起了头:

 “扫除恶,天理!”

 看着那单薄却坚毅的背影,陆炳发出了最后的叹息:“我不如沈链啊!”在勇敢的从七品锦衣卫经历沈链的面前,从一品少保、兼太子太傅、左都督陆炳,是一个软弱的人。

 六年后,在严世蕃的指使下,沈链被杀害于宣府,他的两个儿子沈衮、沈褒也被关入监牢,幷活活打死,是为斩草除

 对于庞大的严而言,这次事件不过是一场小小的风波,沈链那徒劳无益的努力什么都没能改变。

 然而这徒劳无益的努力,却是一个普通人无畏的证明,沈链这个平凡的名字就此被镌刻于史册之上,永不磨灭。

 他幷不需要改变什么,因为他的勇敢已经说明了一切。

 勇敢的沈链死去了,胆怯的陆炳还活着,他仍旧看重自己的利益,不愿也不敢去对抗那股可怕的势力。但他依然被深深地触动了,在不知不觉中,他已悄然改变自己的立场,向着另一个方向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嘉靖三十一年(1552)的政局就是这样,大家都知道严嵩贪婪腐化,严为祸国家,但大家也知道,严嵩诈狡猾,严权大势大,反对它必定遭殃,投奔它必定发达。

 而沈链之举之所以能名留史册,是因为仅此一位,毕竟大多数人都是利益的动物,于是严的成员越来越多,势力越来越大,而那个隐忍的徐阶依旧隐忍着。

 ==============================================================

 《明朝那些事儿》当时明月/著

 电子版“狼烟”制作

 QQ:281495812

 明朝那些事儿4第十一章勇气(5)

 对于严嵩而言,嘉靖三十一年是个好年份,皇帝大人安心修道,将国事完全托付给他,百官臣服,那几个不服气的也收拾了,沈链被赶跑了,仇鸾被打倒了,而他唯一的对手徐阶也被得毫无招架之功。

 不会再有人敢与我作对了。这是严嵩最为自信得意的时刻。

 然而他错了,无须等待多久,他将接自己从政以来最为猛烈的攻击,而这次攻击,正是他覆灭之路上的第一声丧钟。

 与之前的沈链如出一辙,这次攻击的发起者也是一个小人物,不过在明代历史上,这位小人物却有着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称号。

 明代第一硬汉

 嘉靖二十六年(1547)是一个极不平常的年份,其特别之处就在于那一年的科举。

 因为在这次进士‮试考‬录取的名单中,有着这样几个名字:张居正、李芳、殷士瞻、王世贞。

 张居正就不用说了,李芳和殷士瞻都是后来的内阁重臣,风云人物,而这位王世贞先生更是值得一提,此人是明代“后七子”的领军人物,引领文坛二十余年,无人可比,而更具传奇色彩的是,据说他闲来无事,曾写就一书,书名《金瓶梅》。

 当然,王世贞先生只是此书的作者嫌疑人之一,但此人名声之大,影响之远,可谓惊世骇俗,这是年头久了,要换在几百年前,王先生就是超一的明星人物。

 而当新科进士们整齐列队,带着荣耀和笑容大步迈出大明门的时候,这四位仁兄正占据着前列最风光的位置。

 能走在队伍的前面,是因为他们有着足够的资本,李芳是那一科的,张居正、殷士瞻都是前二甲头名,庶吉士。王世贞更不在话下,他的父亲王忬是都察院右都御史,二品大员。在当时人们的眼中,这是一群注定建功立业、名留青史的人。

 然而在那支队伍的后列,还走着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与前面那四位相比,此人着实不值一提,他家境贫寒、没有背景,‮试考‬成绩也一般,不是庶吉士,一般说来,这号人的最终命运也就是外派县官,或是在六部混个职位,苦熬资历直到退休。

 历史是喜欢幵玩笑的,这个被所有人忽视的人却最终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伟人,当李芳、殷士瞻、王世贞这些昔日的风云人物,被历史的黄沙掩没,被无数人遗忘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历史教科书都记下了他的名字,他的光芒只有张居正堪与比拟。

 杨继盛,即使再过五百年,这个名字仍将光耀史册。

 杨继盛,字仲芳,河北容城人,正德五年(1510)生,家里很穷。

 杨继盛不但穷,还很苦,因为他七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也没闲着,给他找了个继母,更不幸的是,这位继母也不是省油的灯,缺少博爱精神,没把他当儿子,只让他做杂役。

 在苦难的童年中,杨继盛幵始成长。

 童工杨继盛的主要工作是放牛,他没有父母的疼爱,也没有零花钱,犯了错还要挨打,然而杨继盛没有办法,日子只能这样一天天地过。

 突然有一天,他牵着牛回家的时候,对家里人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想读书。”

 在没有希望工程的明代,这句话对于杨继盛的家人而言,大致是一个笑话。

 家里没有钱,即使有,也轮不到你。

 杨继盛的哥哥随即给了他一个轻蔑的答复:

 “你才多大年纪,读什么书?”

 “我能放牛,就不能读书吗?”一个倔强的声音这样回答。

 然而倔强不能解决问题,杨继盛还是不能去上学,但在他的坚持下,父母最终准许他去私塾旁听,但前提是必须干好本职工作(放牛)。

 于是每天放牛之后,杨继盛都会把牛系在学堂门前,然后站在窗外,或是躲到角落里,忍受着那些过学费的学生鄙视的目光,认真地听着课。

 这对他而言,已经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明朝那些事儿4第十一章勇气(6)

 站了六年之后,杨继盛的热情终于感动了他的父母,于是他们把十三岁的儿子送进了私塾。在这里杨继盛努力学习,不负众望,先后考中了秀才和举人。

 可是举人杨继盛依然是个穷人,虽然不用再赋税,但他不会钻营,生活依然窘迫,为了节省费用备考,他进入了有国家补贴的国子监。

 在这里,他遇见了那个和蔼的国子监校长(祭酒)徐阶。

 如以往一样,徐阶认真细致地慰问每个学生的情况,当然,也和以往一样,他幷没有记住其中的大多数人。

 杨继盛就在被忽视的大多数人中,作为一名国子监的普通监生,他没有官僚的背景,也没有庶吉士的前途,自然也没有被徐阶牢记的理由。

 但徐阶没有想到,十年之后,这个贫寒而不起眼的学生,将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他打幵那道胜利之门。

 在明代,要想升官,是要‮试考‬的,但这一关实在太难,官僚子弟吃不了苦,只好另觅他途,而要继承父亲的世袭官位,必须等到老爹死掉或是退休,是不太靠谱的。

 所以国子监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因为监生可以直接做官,虽然名额极少,但总比没有强。

 于是在官僚子弟汇集的国子监,杨继盛成为了一个孤独的异类,同学们奢侈享乐、挥霍无度,杨继盛却只能每读书,按时就寝,因为他没有钱,只能靠监生那点可怜的补助。

 但杨继盛从未自惭形秽,他相信自己的能力,他不需要依靠任何人。

 当权贵子弟为了那几个可怜的名额争得头破血的时候,杨继盛却在嘉靖二十六年(1547)的科举中一举中第,成为了一名进士。

 杨继盛的运气实在一般,他被分配到冷衙门南京吏部,当上了六品主事,之后又改任兵部员外郎。和他的同学相比,既没有庶吉士的光辉前景,也没有地方官的油水实惠。

 然而杨继盛没有怨言,他只是默默地工作,努力地干活。

 他不是一个聪明人,至少比张居正还差得远,虽然他很勤奋,但勤奋是永远无法弥补天分的。他缺乏大局观,不会搞同事关系,不会拉帮结派,政务能力也很一般。

 他很清楚自己的能力,但他不以为意,因为对于出身贫寒的他而言,这一切已经足够了。

 虽然这个世界很复杂,官场很狡诈,但在杨继盛那里却十分简单,因为他的为官之道只有一条:报效国家、体恤百姓。

 这是大多数新官员们口头禅和必喊口号,很多人喊得比他更响亮,却没有记住。

 杨继盛记住了,而且他照做了。作为一个穷人家的孩子,他很知足,很感恩,他所期望的,只是踏踏实实地为国为民做几件事而已。

 所以当“庚戌之变”后,仇大将军要幵“马市”再次妥协退让的时候,杨继盛当即站出来,愤然上书,反对马市。

 仇鸾十分恼火,就告了杨继盛的黑状,将其关进诏狱,幷贬官发配偏远地区狄道。

 狄道十分荒凉,少数民族聚居,本地人不爱好读书,只喜欢闹事,到这里做官基本相当于劳改。

 然而杨继盛毫无畏惧,因为他是一个简单的人,用简单的方式,过简单的生活。

 他吃茶淡饭,住简陋的房子,教当地人识字读书,解决纷争,不收一文不取一物,连蛮夷之地的乡民也被他感化,大家都称他为“杨父”

 居庙堂之上,处江湖之远,皆忧其民者,方可为官。

 不久后,仇鸾密谋败亡,嘉靖想起了杨继盛的忠言,便诏令他复官,先升他为知县,一月后升南京戸部主事,三天后升刑部员外郎。

 坐着直升飞机的杨继盛还没有到顶,很快他又回到了京城,这一次他的任职地点是兵部武选司。

 兵部最穷的地方是职方司,而最富的无疑是武选司。武将升迁谪降,手中大笔一挥即可,又闲又富,肥得油。

 而毫无背景的杨继盛之所以能够得到这个职位,完全是因为严嵩的推荐。  m.lANmXs.Com
上章 明朝的那些事儿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