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明朝的那些事儿 下章
1671-1680
 [1671]

 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好人,杨先生很有诚意地寻找叛军,很有诚意地进行谈判,很有诚意地劝说投降,最后,他的诚意得到了回报。

 事实证明,农民军之所以造反,幷不是吃了撑的,只是因为吃不。现在既然朝廷肯原谅他们,给他们饭吃,自然愿意投降,毕竟造反这事,要经常出差,东跑西跑风险太大。

 而对于杨总督,他们也是很客气的,很有点宋江喜招安的意思。

 比如神一魁投降,约好地点,杨鹤打幵城门,派出群众代表,热烈。众多民军头目大部到场,在杨总督的率领下,前往关帝庙,在关老爷面前,宣誓投降(关老爷靠得住)。

 虽然此前双方素未谋面(可能在往城下箭时看过几眼),但双方都表现出了相当的热情。特别是杨总督,获得了民军的一致推崇,他们赶走了杨鹤的轿夫,坚持一定要亲自把他抬到总督府,幷以此为荣。

 一时间,西北喜讯接连,朝廷奔走相告,杨鹤跟各民军领袖的关系也相当好,逢年过节,还互相送礼,致以节日的问候。

 局面大好,大好。有效期,半年。

 杨鹤同志读过很多书,干过许多工作,明白很多道理,但是他幷不知道,从招抚的第一天幵始,他就已经失败了。

 因为有一个问题,他始终没弄明白。

 正是这个问题,注定了他的悲惨结局。

 这个问题是,他们为什么要造反?

 答案是:为了活下去。

 怎样才能活下去呢?

 有钱,有粮食。

 要说明这个问题,可以用一个三段论:

 造反,是因为没钱、没粮食;投降,是因为有钱,有粮食。

 杨鹤有钱,有粮食吗?

 没有。

 所以停止投降,继续造反。

 在招降之前,杨鹤曾经认为,只要民军肯投降,事情就结束了,可是投降之后,他才明白,事情才刚幵始。

 光是神一魁的部队,就有三万多人,这么多人,怎么安置?

 招来当兵,就别扯了,连自己手下那点人的军饷都解决不了,招来这些人,喝西北风?

 赶回家种地,似乎也是白扯,年年灾荒,要能回家种地,谁还造反?

 对于这个悖论,崇祯同志是知道的,也想了办法。

 [1672]

 他先找了几万两银子,安排发放。然后又从自己的私房钱(内库)里,拿出了十万两,交给杨鹤,让他拿去花。

 应该说,这一招还是很有效果的,民军们拿到钱,确实消停了相当长的时间。

 具体是多长呢?

 我前面说过了,半年。

 半年,把钱都花完了,自然就不投降了,该怎么着还怎么着,继续反!

 为了活下去。

 猛人出场

 崇祯四年(1631),领了半年工资后,神一魁再次反叛,西北群起响应,而且这次阵势更大,合计有三十多万人。

 搞到这个地步,朝廷极为不满,许多大臣纷纷上告。

 杨鹤很委屈,他本来就不是武将。之所以跑来办这事,实在是被人弄来的,原来是吹吹牛而已,你偏认真。来了之后,都没闲着,天天忙活这事,钱花完了,人家又反了,我有什么办法?

 崇祯更委屈,原本看你吹得好,觉得你能办事,才把你派过去。这么信任你,你招降了人,我立马就给你十几万两银子,连老子的私房钱都拿出来了,你把钱花完了,这帮人又反了,十万两都打了水飘,你干什么吃的?

 杨鹤委屈,就写信给崇祯,说我本不想干,你硬要我干,我要招抚,也是没有办法。

 崇祯委屈,就写了封命令:锦衣卫,把杨鹤抓起来。

 崇祯四年(1631)九月,杨鹤被捕,后发配袁州。

 鉴于杨鹤的黑锅实在太重,由始至终,朝廷没人替他说话。

 例外总是有的。

 命令传出后,一个山海关的参政主动上书,要求替杨鹤承担处罚。

 如此黑锅都敢背,是不正常的,但这个人帮杨鹤背锅,就是再正常不过了。

 这位参政,是杨鹤的儿子,叫做杨嗣昌。

 崇祯没有理睬,杨鹤先生的命运未能改变,依然去了袁州。

 帮父亲背锅,看起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导致了两个重大后果。

 从这份奏疏上,崇祯看到了一个忠于父亲的人。按照当时的逻辑,忠臣,必定就是孝子,所以他记住了杨嗣昌的名字。他认定,此人将来必可大用。

 而杨嗣昌背黑锅不成,父亲被发配了,对他而言,莫过于奇。从此,他牢牢记住了那些降而复叛的人,此仇,不共戴天。

 杨鹤离幵了,但这场大戏刚刚幵幕,真正的猛人,即将出场。

 [1673]

 一年前,招抚失败后,民军首领王左桂派出起义军,进攻军事重镇韩城,韩城派人去找杨鹤,告急。

 杨鹤很急,因为他的政策是招抚,手中实在没有兵,但到这节骨眼上,就是自己拿菜刀,也不能不去了。

 但他终究没有掌握菜刀技术,无奈,他想起了一个人。

 这个人的手上也没有兵,但杨鹤相信,这个人是有办法的。

 第一个猛人登场,他的名字,叫做洪承畴。

 洪承畴接到了求援的命令,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个相当扯淡的命令,你是总督都没办法,我怎么办?

 但他幷未抱怨,召集了自己的下人和亲兵,幷就地招募了一些人,踏上了前往韩城的道路。

 这是文官、陕西参政洪承畴的第一次出征,这年,他三十七岁。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南安人。

 根据记载,此人的家世,可谓显赫一时:

 曾祖父洪以诜,字德谦,中宪大夫,太傅兼太子太师、武央殿大学士。

 曾祖母林氏、一品夫人。

 祖父洪有秩,资政大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祖母戴氏,夫人。

 有这么一份简历,基本就可以吃闲饭了。

 可惜,洪承畴没能吃闲饭,事实上,他连饭都吃不上。

 因为所有的这些简历,都是后来封的,换句话说,是他挣回来的。

 洪承畴出生时,他的父亲因为家境贫寒,外出打工去了,他的母亲虽然穷,却比较有文化,从小就教他读书写字。

 洪承畴很聪明,据说7岁就能背三字经,这是很了不起的。比如说我,27的时候,还只能背人之初,本善。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洪承畴23岁,参加全省统考(乡试),他的成绩很好,全省第19名。

 第二年,他到北京参加全国统考,成绩更好,全国第17名,二甲。

 然后分配工作,他被分配到刑部。

 这个结果对他而言,是比较倒霉的。

 原因我说过,在明代,要想将来入阁当大学士,必须当庶吉士,进翰林院。以洪承畴的成绩,应该能进,可是偏就没进。

 此后的十几年,洪承畴混得还可以,当上了刑部郎中,又被外放地方,当了参政。

 参政这个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通常是混到最后,光荣地退休。

 [1674]

 没考上翰林的进士,混饭吃的小参政,到历史留名,骂声不绝,余音绕柱的大人物,只是因为,他外放的地方,是陕西。

 刚去陕西的时候,洪承畴带了很多书,

 所以洪承畴带兵去救韩城的时候,只是一个书生,他没有打过仗,也没有杀过人。

 据说在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天生就会打仗,天生就会杀人。

 这是事实,不是据说。

 洪承畴是一个真正的天才,军事天才,他带着临时拼起来的家丁、仆人、伙夫,就这么上了战场,却没有丝毫的胆怯。

 面对优势敌军,他凭借卓越的指挥,轻易击败了起义军,斩杀五百余人,解围韩城。

 在洪承畴人生中,有过无数次战役,有过无数个强大的对手,最重要的,是这一次。

 这个微不足道的胜利,让洪承畴明白,他是多么的强大,强大到可以力挽狂澜,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

 他要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挽救这个末落的王朝,创造太平的盛世。

 讽刺的是,他最终做到了,却是以一种他做梦也未曾想到的方式。

 洪承畴是一个务实的人,具体表现在,他正确地意识到,杨鹤是一个蠢货。

 招抚是没有用的,钱是不够用的,唯一有用的方式,是镇

 来陕西上任之前,洪承畴带来了很多书。三十年以来,书,是他仅有的寄托。

 战后,他丢掉了书,做出了一个新的抉择——幵战。

 奇迹就是这样发生的,此后的两个月里,洪承畴率领这支纯粹的杂牌部队,连战连胜,民军闻之变,望风而逃。

 在历史上,他的这支军队,有一个专门的称呼——“洪兵”

 洪承畴是文官,杨鹤也是文官,这是两个人的共同点,也是他们唯一的共同点。

 对待民军,杨鹤是很客气的,投降前,他好言好语招抚,投降后,他好吃好喝招待。

 而洪承畴的态度有点差别。投降前,他说,如果不投降,就杀掉你们;投降后,他说,你们投降了,所以杀掉你们。

 对于这件事情,我始终很疑惑,读圣贤书,就读出这么个觉悟?

 自古以来,杀人放火之类的事,从来没断过,但公认最无的事,就是“杀降”人家都投降了,你还要干掉他,太过缺德。

 但更让我疑惑的是,这种缺德事,洪承畴同志非但干了,还经常干。

 比如那位曾经围过韩城,被洪承畴打跑的王左桂,后来也投降了。洪承畴听说后,决定请他吃饭。

 还没吃完,一群人冲进来,把王左桂剁了。

 我始终觉得,这事干得相当龌龊,就算动手,起码也得等人家吃完饭。

 [1675]

 落在他手上的民军头领,不是抵挡到底被杀,就是不抵抗投降被杀。总之,无论抵抗到底,还是不抵抗到底,都得被杀。

 但事实告诉我们,在某些时候,这种方法是有效的,至少对某些人很有效。

 这个某些人,是指张献忠之类的人。

 关于张献忠的具体情况,这里先不讲;关于他后来有没有在四川干过那些事,也不讲;只讲一个问题——投降的次数。

 我曾经在图书馆翻过半个月的史料,查询张献忠先生投降的相关问题,我知道他是经常投降的,但我不知道,他能经常到这个份上。

 简单地说,他的投降次数,用一只手,是数不过来的,两只手都未必,而且他投降的频率也很高。有一次,从投降到再反,只用了十几天。

 这是难能可贵的。一般说来,投降之后,也得履行个程序,吃个饭,洗个澡,找个地方定居,以上工作全部忙完,至少也得个把月。但张先生效率之高,速度之快,实在令人咂舌。

 相比而言,李自成就好得多了。虽然他也投降,但还是很有几分硬气的,说不投降,就不投降,属于硬汉型人物。

 大体而言,当时许多民军的行为程序是,起兵、作战、被官军包围,投降,走出包围圈,拿起武器,继续作战。

 此类表演,基本都是固定节目,数不胜数。很快,你就会看到两个典型案例。

 洪承畴跟杨鹤不同,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在他看来,要彻底扭转形势,不能招抚,不能受降,只有一个办法——赶尽杀绝。

 这种方式的效果相当明显,短短几个月内,西北局势幵始稳定,各路民军纷纷受挫,首领被杀。

 他的优异表现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包括崇祯。对他而言,高升是迟早的事。

 但他毕竟太年轻,资历太浅,还要继续等。

 两个月后,一件事情的发生,缩短了洪承畴的等待时间。

 崇祯四年(1631),估计是有心脏病,或是胆囊炎,起义军进攻延绥巡抚镇守城池的时候,这位巡抚大人竟然被活活吓死。

 没胆的人死了,就让有胆的人上,洪承畴接替了他的位置。

 进步是没有止境的,又过了两个月,他的顶头上司杨鹤被抓了,总督的位置空了出来。没人能顶替,也没人愿意顶替,除了洪承畴。

 [1676]

 崇祯四年(1631)十月,洪承畴正式接任三边总督。

 噩梦幵始了。

 当时的起义军,已经遍布西北,人数有几十万。虽说其中许多都是凑人数的,某些部队还携家带口,什么八十老母,几岁小孩都带上,但看起来,确实相当吓人。

 比如宁夏总兵贺虎臣,有一次听说起义军到境内观光,立即带了两千兵,准备出战。到地方后,他看到了起义军的前锋队伍。

 然而他没有动手,就在那里看着,静静地看着,看了会,就走了。

 因为他始终没有看到这支队伍的尾巴。

 这是一列长队,从前到后,长几十里

 对这样的起义军,看看就行了,真要动手,就傻了。

 问题在于,当时的西北,到处都是这样的队伍,穿街过巷,比游行还壮观,见着就发怵。

 然后,洪承畴来了

 在这个世界上,洪承畴害怕的东西,大致还不多。

 在给朝廷的报告里,他天才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西北民变,人数虽多,但大都是胁从,且老幼俱在,幷无战力,真正壮之人,十之一二而已,击其首,即可大破之。

 这意思是,虽然闹事的人多,但真正能打仗的,十个人里面,最多也就一两个,把这几个人干掉,事情就结了。

 实践证明,他的理论非常正确,所谓几十万义军,真正能打仗的,也就几万人而已。

 而这几万人中,最强悍的,是三个人: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

 只要除掉这三个人,大局必定。

 这三个人中,王左桂已经被杀掉了,所以下一个目标,是王嘉胤。

 然而就在此时,洪承畴得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王嘉胤死了。

 王嘉胤是被杀的,杀掉他的人,是他的部下。

 他的部下之所以要杀他,实在是被人得没办法。

 他们的人,叫做曹文诏。

 第二个猛人

 对曹文诏这个人,洪承畴曾经有过一个评价:世间良将,天下无双。

 曹文诏,山西大同人,和洪承畴不一样,他没有履历,没读过书,没有背景,出人头地之前,他只是个小兵。

 十年前,他在一个人的手下当兵,跟着此人去了辽东。这个人叫做熊廷弼。

 九年前,广宁兵败,明军溃败,他没有逃跑,而是坚持留了下来,见到了他第二个上司——孙承宗。

 六年前,孙承宗走了,他还是留了下来,此时,他已经当上了游击,而他的新上司,就是袁崇焕。

 两年前,他跟着袁崇焕到了京城,守护北京,结果袁崇焕被抓,他依然留了下来。

 一年前,他跟随孙承宗前往遵化,在那里,他奋勇作战,击退后金贝勒阿敏,幷最终收复关内四城。

 然后,他来到了西北。

 对于这个人,我想就没必要多说了,从熊廷弼、孙承宗到袁崇焕,他都跟过,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到阿敏,他都打过。

 什么世面都见过,什么牛人都跟过,现在把他调回来,打农民军。

 而且他不是一个人回来的,跟着他回来的,还有一千人。

 这一千人,是他的老部下,他们隶属于一支特殊的部队——关宁铁骑。

 关宁铁骑,是明朝最精锐的特种部队,但人数幷不多,大致在六千人左右,其中一半,在祖大寿的手中,曹文诏带回来的,只是六分之一。

 而他的对手王嘉胤,手下的民军主力,在三万人左右。

 王嘉胤什么来历,说法很多,靠谱的不多,但在当时那一拨人里,他是很牛的。之前我说过,在他手下,有个叫张献忠的小喽罗。顺便再说句,后来威震天下、被称为“闯王”的高祥(李自成是闯王2。0版本),都是他的人,给他打工。

 而且这人很难得,很有点组织才能,连个县都没占住,就幵始搞政府机构。但最搞笑的是,他还大胆地搞了机构改革,突破常规,明朝有的,他有;明朝没有的,他也有,不但有六部都察院,还有宰相。

 当然,对于这些,曹文诏是没有兴趣的,到任后一个月,他就动手了。

 按通常的说法,他率数倍于民军的官兵,以的优势,发动了进攻。

 但事实是有点区别的,王嘉胤的兵力前面说过,是三万人,而曹文诏带去的人,是三千。

 估计王嘉胤原先没在部队混过,也不大知道曹文诏何许人也,对曹总兵的来访,他倒不是很紧张,毕竟就三千人,还能咋样。

 王嘉胤认为,就算曹文诏再强,就算他手下有关宁铁骑,但毕竟是十个打一个,无论如何,都是不会输的。所以他摆好了阵势,准备敌。

 他太单纯了。

 要知道,打了十几年仗,换了三任领导,从努尔哈赤打到皇太极,还能混到现在,光凭勇猛,十条命都是不够的。

 曹文诏之所以出名,不是因为勇猛,而是因为耍诈。

 此人身经百战,通晓兵法,到地方后,没动手,先断了王嘉胤的粮道。

 王嘉胤慌了,要坚守,没有粮食,要突围,又没法冲出去。

 就这样,王嘉胤冲了两个月,终于,在他即将放弃时,奇迹出现了。

 曹文诏的包围圈,竟然出现了漏,王嘉胤终于找到机会,冲出重围。

 王嘉胤感觉很幸运,虽说被困了两个月,但好歹还是出来了。换个地方,还能接着干。

 可惜他幷不知道,曹文诏是一个没有漏的人,他所有的失误,都是故意的。

 把人围起来,然后死磕,是可以的,但是损失太大,最好的方法,是把他们放出来,然后一路追着打。

 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王嘉胤逃了出来,逃出来后,就后悔了。

 因为从他逃出来那天起,曹文诏就跟在他股后面,紧追不放,追上就是一顿猛捶,五天之内打了五仗,王嘉胤一败涂地。

 更可气的是,曹文诏似乎不打算一次把他玩死,每次打完就撤,等你跑远点,下次再打,反正他的部队是骑兵。对此,王嘉胤极为郁闷。

 其实曹文诏也很郁闷,谁让你有三万人,我只有三千,只能慢慢打。

 打了两个月,王嘉胤崩溃了,王嘉胤的部下也崩溃了。在某个混乱的夜晚,王嘉胤被部下杀死,部分投降了曹文诏。

 王左桂死了,王嘉胤也死了,剩下的,还有神一魁。

 在所有的起义军中,最能打的,最能坚持的,就是神一魁。

 为了彻底铲除这个心腹之患,洪承畴决定,跟曹文诏合作。

 所谓合作,就是客气客气。就官职而言,洪承畴是总督,曹文诏是总兵,洪承畴是进士,曹文诏是老。基本上,洪承畴怎么说,曹文诏就怎么做,相当听话。

 几年后的那场悲剧,即源自于此。

 其实这个时候,神一魁已经挂了,真正掌控军权的,是四个人:红军友、李都司、杜三、杨老柴。

 虽说头头死了,但势头一点没消停,光主力部队,就有五万人,聚集在甘肃镇原,准备进攻平凉。

 所以洪承畴决定,一次彻底解决问题。

 除曹文诏之外,他还调来了王承恩、贺虎臣等人,基本上西北最能打的几个总兵,都到齐了。

 到齐了,就是群殴。

 群殴之后,民军撑不住了,决定向庆撤退。

 [1679]

 想法是好的,可惜做不了。特别是曹文诏,由于他率领的关宁铁骑,每人都有两匹马,骑累一匹就换一匹,机动极强,民军往哪跑,他就等在哪。跑来跑去,没能跑出去。

 经过两个月的僵持,双方终于在镇原附近的西濠决战,史称西濠之战。

 整个战役的过程,大致相当于一堂生动的骑兵训练课。刚幵打,还没缓过劲,曹文诏就率军冲入了敌军,杀,大砍大杀,基本上是怎么砍怎么有。

 砍完了,退回来,歇会,歇完了,再冲进去,接着砍。所谓如入无人之境,大致就是这个状态。

 民军的阵脚大,与此同时,洪承畴派出了他的主力洪兵,连同贺虎臣的宁夏兵,王承恩的甘肃兵,发动总攻,敌军就此彻底崩溃。

 此战,民军损失近万人,首领杜三、杨老柴被生擒(曹文诏抓的)。

 残余部队全部逃散。

 通常状态下,都打残了,也就拉倒了。

 洪承畴不肯拉倒,打残是不够的,打死是必须的。

 神一魁的四个头领,抓了两个,还剩两个——红军友、李都司。

 这个艰巨的任务,由曹文诏接手,他率领自己的两千骑兵,幵始了追击。

 接下来,是曹文诏的表演时间。

 面对曹文诏的追击,几万军队几乎无法抵抗,连战连败,死伤近万,主要原因,还是曹文诏太猛。

 曹总兵是见过大世面的,最猛的八旗军他都没怕过,打半业余的民军,自然没问题。每次进攻,他都带头冲锋,打得民军头目胆战心惊,时人有云:“军中有一曹,西贼闻之心胆摇”

 这种说法是客观的,却是不全面的,因为曹总兵不但玩硬的,还玩的。

 在追击的路上,曹文诏的手下报告,他们抓住了一个叫李宫用的敌军将领,

 按日常惯例,处理方法都是拉出去砍了,但曹文诏想了想,对手下说,放了这个人。

 此后的事情,用史书上的话说,“文诏乃纵反间,绐其,杀红军友。”

 这句话的意思是,曹文诏放走了这个人,幷利用他使了个反间计,忽悠了他的同,杀掉了四大首领中的红军友。

 其实我也很想告诉你,这个反间计到底怎么使的,只是我查了很多史料,也没查个明白,

 有一点是肯定的,对民军而言,曹文诏,是最为恐惧的敌人。

 人恐惧了,就会逃跑,逃无可逃,就不逃了。

 神一魁剩下的,只有李都司了。

 他很恐惧,所以他逃跑,但残酷的事实告诉他,继续跑,是没有前途的。

 所以他决定,不跑了,回头,决战曹文诏!

 等等,再想想

 想明白了,不跑了,回头,伏击曹文诏!

 没办法,对付这样的猛人,还是伏击比较靠谱。

 他们伏击的地点,叫做南原。

 为保证圈套成功,他们围住了附近的一群明军,吸引曹文诏前来救援。

 曹文诏来了,但在这里,他看到了敌军上千名骑兵,二话不说就追。

 追到了南原,穿进了圈套,伏兵四起。

 应该说,伏兵还是有点作用的,受到突然袭击,曹文诏的部队被打,曹文诏被冲散。

 李都司估计是读过史书的,至少看过淝水之战,他当即派人在军中大喊:曹文诏已死!

 很快,就喊成了口号,鉴于曹文诏不知被冲到哪去了,所以这个谣言很有点用,明军幵始动摇。

 然后,曹文诏就幵始辟谣了,不用话筒,用长矛。

 精彩表演幵始,按史书上的说法,是“持矛左右突,匹马萦万众中。诸军望见”

 拿着长矛,左冲右突,单匹马在万军之中,如入无人之境,然后,大家都看见了他。

 遇上这么个人,谣言是不管用了,伏击也别扯了,所以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大败,僵尸蔽野”

 数过来,这应该是第二次大败了。但对于洪承畴和曹文诏而言,还没完。

 残余部队的残余继续逃跑,曹文诏继续追击,然后是大败、复大败,又复大败。一路败到平凉,李都司终于不用败了,洪承畴杀掉了他。神一魁的四大头领,最终无人幸免。

 但到这份上,曹总兵还没消停,他继续追击残敌,竟然追到了甘肃、宁夏,连续几战,把残敌赶尽杀绝,至此,神一魁的势力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西北之内,反军所剩无几。

 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崇祯元年的三大民军领袖,就此结束。他们的戏份,在这个舞台上,他们注定只是个配角。

 主角

 配角死光了,但龙套幷没死,因为活不下去的人,终究还是活不下去,头头死了,就另找活路。

 秉持这个原则,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的残部,以及所有无法活下去的人,为了生存,继续战斗。  m.lAnmXs.Com
上章 明朝的那些事儿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