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序跋集 下章
《山民牧唱》〔1〕
 《山民牧唱》〔1〕

 《山民牧唱·序文》译者附记〔2〕

 《山民牧唱序》从日本笠井镇夫〔3〕的译文重译,原是载在这部书的卷首的,可以说,不过是一篇极轻松的小品。

 作者巴罗哈(PioBarojaYNessi)以一八七二年十二月二十八生于西班牙的圣绥巴斯锵市,从马德里大学得到Doctor〔4〕的称号,而在文学上,则与伊本纳兹〔5〕齐名。

 但以本领而言,恐怕他还在伊本纳兹之上,即如写山地居民跋司珂族(Vasco)〔6〕的质,诙谐而阴郁,虽在译文上,也还可以看出作者的非凡的手段来。这序文固然是一点小品,然而在发笑之中,不是也含着深沉的忧郁么?

 〔1〕《山民牧唱》短篇集,巴罗哈作。收作品连《序文》共七篇,其中除《放者伊利沙辟台》最初印入《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之二《在沙漠上》(一九二九年九月上海朝花社出版)外,其它各篇译出后都曾分别在《奔》、《译文》、《文学》、《新小说》等月刊发表。鲁迅的译文系从译本转译(其中《钟的显灵》一篇未译)。

 巴罗哈(1872—1956),西班牙作家。一生写有小说一百余部和论文集十余本。他的作品反映了巴斯克族人民的生活,但有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的倾向。主要作品有描写二十世纪初西班牙下层人民生活的长篇小说《为生活而奋斗》,以及反映西班牙渔民的贫困和不幸的长篇小说《香蒂·安地亚的不安》等。

 〔2〕本篇最初连同《〈山民牧唱〉序》的译文,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十月《译文》月刊第一卷第二期,署张禄如译。一九三八年《山民牧唱》编入《鲁迅全集》第十八卷时,本篇未收。

 〔3〕笠井镇夫日本的西班牙文学研究者,曾留学西班牙,著有《西班牙语入门》等。

 〔4〕Doctor西班牙语:博士;医生。

 〔5〕伊本纳兹(V.Blasco-lbánJez,1867—1928)通译伊巴涅思,西班牙作家、共和领导人。因参加反对王权的政治活动,曾两次被捕,后亡国外。主要作品有小说《农舍》、《启示录的四骑士》等。

 〔6〕跋司珂族通译巴斯克族,最初散居于西班牙与法国毗连的比利牛斯山脉两侧。公元九世纪到十六世纪曾建立王国,十六世纪时沦为法国属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归属西班牙。

 《放者伊利沙辟台》和《跋司珂族的人们》译者附记〔1〕

 巴罗哈(PioBarojayNessi)以一八七二年十二月二十八生于西班牙之圣舍跋斯丁市,和法兰西国境相近。先学医于巴连西亚大学,更在马德里大学得医士称号。后到跋司珂的舍斯德那市,行医两年,又和他的哥哥理嘉图(Ricardo)到马德里,开了六年面包店。

 他在思想上,自云是无政府主义者,翘望着力学底行动(Dynamicaction)。在文艺上,是和伊巴臬兹(VincentIbanez)齐名的现代西班牙文坛的健将,是具有哲人底风格的最为独创底的作家。作品已有四十种,大半是小说,且多长篇,又多是涉及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这些大题目的。巨制有《过去》,《都市》和《海》这三部曲;又有连续发表的《一个活跃家的记录》〔2〕,迄今已经印行到第十三编。有杰作之名者,大概属于这一类。但许多短篇里,也尽多风格特异的佳篇。

 跋司珂(Vasco)族是古来就住在西班牙和法兰西之间的比莱纳(Pyrenees)山脉〔5〕两侧的大家视为“世界之谜”的人种,巴罗哈就禀有这民族的血的。选在这里的,也都是描写跋司珂族的质和生活的文章,从日本的《海外文学新选》第十三编《跋司珂牧歌调》中译出。前一篇(ElizabideelVaga-bundo)是笠井镇夫原译;后一篇是永田宽定〔4〕译的,原是短篇集《阴郁的生活》〔5〕(VidasSombrias)中的几篇,因为所写的全是跋司珂族的情,所以就袭用译本的题目,不再改换了。

 〔1〕本篇连同《放者伊利沙辟台》及《跋司珂族的人们》两篇译文,最初印入《在沙漠上》一书。一九三八年《山民牧唱》编入《鲁迅全集》时,本篇未收。

 〔2〕《一个活跃家的记录》巴罗哈的包括二十二部历史小说的总题名。

 〔3〕比莱纳山脉通译比利牛斯山脈。

 〔4〕永田宽定(1885—1973)日本的西班牙文学研究者,曾任东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著有《西班牙文学史》并译有《堂·吉诃德》等。

 〔5〕《阴郁的生活》巴罗哈的短篇小说集,出版于一九○○年。

 《会友》译者附记〔1〕

 《会友》就是上期登过序文的笠井镇夫译本《山民牧唱》中的一篇,用诙谐之笔,写一点不登大雅之堂的山村里的名人故事,和我先曾绍介在《文学》〔2〕翻译专号上的《山中笛韵》〔3〕,情景的阴郁和玩皮,真有天渊之隔。但这一篇里明说了两回:这跋司珂人的地方是法国属地。属地的人民,大概是阴郁的,否则嘻嘻哈哈,像这里所写的“培拉的学人哲士们”一样。同是一处的居民,外观上往往会有两种相反的情。但这相反又恰如一张纸的两面,其实是一体的。

 作者是医生,医生大抵是短命鬼,何况所写的又是受强国迫的山民,虽然嘻嘻哈哈,骨子里当然不会有什么乐趣。

 但我要绍介的就并不是文学的乐趣,却是作者的技艺。在这么一个短篇中,主角迭土尔辟台不必说,便是他的太太拉·康迪多,马车夫马匿修,不是也都十分生动,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印象么?假使不能,那是译者的罪过了。

 〔1〕本篇连同《会友》的译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十一月《译文》月刊第一卷第三期,署张禄如译。一九三八年《山民牧唱》编入《鲁迅全集》时,本篇未收。

 〔2〕《文学》月刊,一九三三年七月在上海创刊,文学社编辑。自第二卷起,先后由郑振铎、傅东华、王统照主编,至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停刊。翻译专号,指第二卷第三号(一九三四年三月)。

 〔3〕《山中笛韵》《山民牧唱》发表时的题名,载《文学》月刊第二卷第三号“翻译专号”署张禄如译。

 《少年别》译者附记〔1〕

 《少年别》的作者P.巴罗哈,在读者已经不是一个陌生人,这里无须再来绍介了。这作品,也是日本笠井镇夫选译的《山民牧唱》中的一篇,是用戏剧似的形式来写的新样式的小说,作者常常应用的;但也曾在舞台上实演过。因为这一种形式的小说,中国还不多见,所以就译了出来,算是献给读者的一种参考品。

 AdiosaLaBohemia是它的原名,要译得诚实,恐怕应该是《波希米亚者〔2〕的离别》的。但这已经是重译了,就是文字,也不知道究竟和原作有怎么天差地远,因此索采用了译本的改题,谓之《少年别》,也很像中国的诗题。

 地点是西班牙的京城玛德里(Madrid),事情很简单,不过写着先前满是幻想,后来终于幻灭的文艺青年们的结局;而新的却又在发生起来,大家在咖啡馆里发着和他们的前辈先生相仿的议论,那么,将来也就可想而知了。译者寡闻,先前是只听说巴黎有这样的一群文艺家的,待到看过这一篇,才知道西班牙原来也有,而且言动也和巴黎的差不多。

 〔1〕本篇连同《少年别》的译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五年二月《译文》月刊第一卷第六期,署张禄如译。一九三八年《山民牧唱》编入《鲁迅全集》时,本篇未收。

 〔2〕波希米亚者波希米亚,原是耳曼语对捷克地区的称呼。这里的波希米亚者,指者、放者。

 《促狭鬼莱哥羌台奇》译者附记〔1〕

 北阿·巴罗哈(PioBarojayNessi)以一八七二年十二月生于西班牙之圣舍跋斯丁市,和法国境相近。他是医生,但也是作家,与伊本涅支(VincentIbanez)齐名。作品已有四十种,大半是小说,且多长篇,称为杰作者,大抵属于这一类。他那连续发表的《一个活动家的记录》,早就印行到第十三编。

 这里的一篇是从日本笠井镇夫选译的短篇集《跋司珂牧歌调》里重译出来的。跋司珂(Vasco)者,是古来就位在西班牙和法兰西之间的比莱纳(Pyrenees)山脉两侧的大家看作“世界之谜”的民族,如作者所说,那质是“正经,沉默,不愿说诳”然而一面也爱说废话,傲慢,装阔,讨厌,善于空想和做梦;巴罗哈自己就禀有这民族的血的。

 莱哥羌台奇正是后一种质的代表。看完了这一篇,好像不过是巧妙的滑稽。但一想到在法国治下的荒僻的市镇里,这样的脚就是名人,这样的事情就是生活,便可以立刻感到作者的悲凉的心绪。还记得中战争〔2〕(一八九四年)时,我在乡间也常见游手好闲的名人,每晚从茶店里回来,对着女人孩子们大讲些什么刘大将军(刘永福〔3〕摆“夜壶阵”的怪话,大家都听得眉飞舞,真该和跋司珂的人们同声一叹。但我们的讲演者虽然也许添些枝叶,却好像并非自己随口谈,他不过将茶店里面贩来的新闻,演义了一下,这是还胜于莱哥先生的促狭〔4〕的。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三十夜,译完并记。

 〔1〕本篇连同《促狭鬼莱哥羌台奇》的译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五年四月《新小说》月刊第一卷第三期,一九三八年《山民牧唱》编入《鲁迅全集》时,本篇未收。

 〔2〕中战争指“甲午战争”即一八九四年(甲午)发生的日本帝国主义为夺占朝鲜和侵略中国的战争。

 〔3〕刘永福(1837—1917)广西上思人,清末将领。甲午之战时据守台湾,抗击日本。清末署名藜旧主所撰《刘大将军平倭百战百胜图说》一书中,有《用夜壶阵舰烬灰飞》图目。

 〔4〕促狭刻薄,爱捉弄人。  m.lANmXs.Com
上章 文序跋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