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藩国之文术
第八篇藩国之文术
汉⾼祖虽不喜儒,文景二帝,亦好刑名⻩老,而当时诸侯王中,则颇有倾心养士,致意于文术者。楚,吴,梁,淮南,河间五王,其尤著者也。
楚元王
〔1〕为⾼祖同⽗少弟,好书多材艺,少时,与鲁穆生,⽩生,申公,〔2〕俱受《诗》于孙卿门人浮丘伯〔3〕。故好《诗》,既王楚,诸子亦皆读《诗》;申公始为《诗》传,号“鲁诗”;元王亦自为传,号“元王诗”汉初治《诗》大师,皆居于楚;申公,⽩公之外,又有韦孟〔4〕,为元王傅,傅子夷王,及孙王戊。戊荒
不遵道,孟乃作诗讽谏;后遂去位,徙家于邹,又作诗一篇,其叙事布词,自为一体,皆有风雅遗韵。魏晋以来,逮相师法,用以叙先烈,述祖德,故任昉《文章缘起》〔5〕以为“四言诗起于前汉楚王傅韦孟《谏楚夷王戊》诗”也。
吴王濞〔6〕者,⾼祖兄仲之子。文帝时,吴太子⼊见,与皇太子争博道,皇太子引博局提杀之。吴王由是怨望,蔵亡匿死,积三十余年,故能使其众。然所用多纵横游说之士;亦有并擅文词者,如严忌,邹
,枚乘等。吴既败,皆游梁。
梁孝王名武〔7〕,文帝窦皇后少子也。七国之叛,梁距吴楚最有功,又最为大国,卤簿拟天子;招延四方豪杰,自山东游士莫不至。传《易》者有丁宽,以授田王孙,田授施仇,孟喜,梁丘贺,〔8〕由是《易》有施孟梁丘三家之学。又有羊胜,公孙诡,韩安国,〔9〕各以辩智著称。吴败,吴客又皆游梁;司马相如〔10〕亦尝游梁,皆词赋⾼手,天下文学之盛,当时盖未有如梁者也。
严忌本姓庄,后避明帝〔11〕讳,称严,会稽吴人。好词赋,哀屈原忠贞不遇,作词曰《哀时命》。遭景帝不好词赋,无所得志,乃游吴;吴败,徒步⼊梁,受知孝王,与邹
,枚乘时见尊重,而忌名尤盛,世称庄夫子。《汉志》有《庄夫子赋》二十四篇;今仅存《哀时命》一篇,在《楚辞》中。
邹
,齐人,初与严忌,枚乘等俱仕吴,皆以文辩著名。
吴王将叛,
作书以谏,不见用,乃去而之梁,从孝王游。其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为羊胜,公孙诡所谗〔12〕,孝王怒,下
于狱,将杀之。
在狱中,上书自明:
“…语曰:有⽩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于期逃秦之燕,借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列,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于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今人主诚能去骄傲之心,怀可报之意,披心腹,见情素,隳肝胆,施德厚,终与之穷达,无爱于士,则桀之⽝可使吠尧,而跖之客可使刺由。
何况因万乘之权,假圣王之资乎?然则荆轲湛七族,要离燔
子,岂⾜为大王道哉?…”
书奏,孝王立出之,卒为上客,后羊胜公孙诡以罪死,
独为梁王解深怒于天子。盖吴蓄深谋,偏好策士,故文辩之士,亦常有纵横家遗风,词令文章,并长辟阖,犹战国游士之口说也。《汉志》纵横家,有《邹
》七篇,而不录其词赋,似
之在汉,固以权略见称。《西京杂记》〔13〕云:梁孝王游于忘忧之馆,集诸游士,使各为赋。枚乘《柳赋》,路乔如《鹤赋》,公孙诡《文鹿赋》,邹
《酒赋》,公孙乘《月赋》,羊胜《屏风赋》,韩安国作《几赋》不成,邹
代作。邹
安国罚酒三升;赐枚乘路乔如绢,人五匹。《西京杂记》为晋葛洪作,托之刘歆〔14〕,则诸赋或亦洪之所为耳。
枚乘,字叔,淮
人,为吴王濞郞中。吴王谋为逆,乘上书以谏,吴王不纳,乃去而之梁。汉既平七国,乘由是知名,景帝召拜弘农都尉。乘久为大国上宾,不乐郡吏,以病去官;复游梁。梁客皆善属词,乘尤⾼。梁孝王薨,乘归淮
。武帝自为太子闻乘名,及即位,乘年老,乃以安车蒲轮征乘,道死(前一四○)。
《汉志》有《枚乘赋》九篇;今惟《梁王菟园赋》存。
《临灞池远诀赋》仅存其目,〔15〕《柳赋》盖伪托。然乘于文林,业绩之伟,乃在略依《楚辞》《七谏》之法,并取《招魂》《大招》之意,自造《七发》。〔16〕借吴楚为客主,先言舆辇之损,宮室之疾,食⾊之害,宜听妙言要道,以疏神导体。于是说以声⾊逸游之乐等等,凡六事,最末为观涛于广陵:
“…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浩蜺蜺,如素车⽩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
,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其旁作而奔起也,飘飘焉如轻车之勒兵。六驾蛟龙,附从太⽩。纯驰浩蜺,前后骆驿。颙颙卬卬,椐椐強強,莘莘将将。壁垒重坚,沓杂似军行。訇隐匈盖,轧盘涌裔,原不可当。观其两傍,则滂渤怫郁,暗漠感突,上击下律。有似勇壮之卒,突怒而无畏,蹈壁冲津,穷曲随隈,逾岸出追,遇者死,当者坏。
…”
其说皆不⼊,则云:
“将为太子奏方术之士,有资略者,若庄周,魏牟,杨朱,墨翟,便娟,詹何之伦,使之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孔老览观,孟子持筹而算之,万不失一。此亦天下要言妙道也,太子岂
闻之乎?于是太子据几而起,曰:涣乎若一听圣人辩士之言。涊然汗出,霍然病已。”
由是遂有“七”体,后之文士,仿作者众,汉傅毅有《七
》,刘广有《七兴》,崔駰有《七依》,〔17〕…凡十余家;
递及魏晋,仍多拟造。谢灵运有《七集》十卷,卞景有《七林》十二卷,〔18〕梁又有《七林》三十卷,盖即集众家此体为之,今俱佚;惟乘《七发》及曹植《七启》〔19〕,张协《七命》〔20〕,在《文选》中。
《文选》又有《古诗十九首》〔21〕,皆五言,无撰人名。唐李善曰:“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或云枚乘,疑不能明也。”〔22〕然陈徐陵所集《⽟台新咏》,则其中九首,明题乘名。〔23〕审如是,乘乃不特始创七体,且亦肇开五古者矣,今录其三:
“西北有⾼楼,上与浮云齐,
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飞。”
“…相去⽇已远,⾐带⽇已缓。浮云蔽⽩⽇,游子不复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濯素手,札札弄机杼,终⽇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处复几许,盈盈一⽔间,脉脉不得语。”
其词随语成韵,随韵成趣,〔24〕不假雕琢,而意志自深,风神或近楚《
》,体式实为独造,诚所谓“畜神奇于温厚,寓感怆于和平,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者也。稍后李陵与苏武〔25〕赠答,亦为五言,盖文景以后,渐多此体,而天质自然,终当以乘为独绝矣。
淮南王安〔26〕为文帝所封,好书,鼓琴;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內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之术,亦二十余万言。时武帝方好艺文,以安为诸⽗,辩博善文辞,甚尊重之。尝使为《离
传》,旦受诏,⽇食时上。传今亡;所传者惟《淮南》二十一篇,亦曰《鸿烈》。〔27〕其书盖与诸游士讲论,掇拾旧文而成。其诸游士著者,则为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被,伍被,晋昌等八人,是曰八公〔28〕;又分造词赋,以类相从,或称《大山》,或称《小山》,〔29〕其义犹《诗》之有《大雅》《小雅》也。小山之徒有《招隐士》〔30〕之赋,其源虽出《离
》《招魂》等,而不泥于迹象,为汉代楚辞之新声: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山气巃嵸兮石嵯峨;溪⾕崭岩兮⽔曾波。猿狖群啸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分聊淹留。王孙游兮不归,舂草生兮萋萋,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坱兮轧,山曲岪,心淹留兮慌忽;罔兮沕,憭兮栗,虎豹⽳,丛薄深林兮人上栗。嵚岑碕礒兮碅磳磈硊,树轮相纠兮林木茷骩;青莎杂树兮薠草靃靡;⽩鹿麏麚兮或腾或倚,状儿崟崟兮峨峨,凄凄兮痠痠。猕猴兮熊罴,慕类兮以悲。攀援桂枝兮聊淹留,虎豹斗兮熊罴咆,禽兽骇兮亡其曹。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河间献王德〔31〕为景帝子,亦好书,而所得皆古文先秦旧书。又立《⽑氏诗》,《左氏舂秋》博士;山东诸儒,多从而游。其所好盖与楚元王
相类。惟吴梁淮南三国之客,较富文词,梁客之上者,多来自吴,甚有纵横家余韵;聚淮南者,则大抵浮辩方术之士也。
参考书:
《史记》(卷一百六,一百十八)
《汉书》(卷三十六,四十四,四十七,五十一,五十三)
《全汉文》(清严可均辑)
《国中大文学史》(第三编第三章)
〔1〕楚元王
即刘
(?—前179),刘邦同⽗少弟。随刘邦起兵,后封楚王。好文艺,集儒生于楚,撰有《元王诗》,已佚。事迹见《汉书·楚元王传》。
〔2〕穆生《汉书·楚元王传》:“元王既至楚,以穆生、⽩生、申公为中大夫。”⽩生,又称⽩公,《汉书·楚元王传》东汉服虔注:“鲁国奄里人。”申公,名申培。初为楚夷王刘戊之傅,武帝时召为太中大夫。他创立《鲁诗》学派,撰有《鲁故》、《鲁说》等,已散佚。事迹见《汉书·儒林传》。
〔3〕浮丘伯又称浮丘公,浮丘系复姓。汉初齐人。《汉书·楚元王传》:“伯者,孙卿门人也。”服虔注:“浮丘伯,秦时儒生。”
〔4〕韦孟西汉彭城(郡治今江苏徐州)人。曾任楚国刘
、刘郢、刘戊三王之傅。戊无道,韦孟作《谏楚夷王戊诗》,后弃位迁家于邹,作《在邹诗》。《在邹诗》一名《述志诗》,《汉书·韦贤传》云:
“或曰其子孙好事,述先人之志而作是诗也。”按韦孟系韦贤先人,《韦贤传》云:“自孟至贤五世。”
〔5〕任昉参看本卷第52页注〔16〕。所撰《文章缘起》,又名《文章始》,一卷,隋已亡佚。《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任昉《文章始》一卷,注:“张绩补。”今传本可能即张绩补本。该书论述诗、文、
、赋等各种文体起源,共八十五题。
〔6〕吴王濞即刘濞(前215—前154),刘邦侄,封吴王。景帝时发动吴、楚等七国叛
,兵败逃至东越,被杀。事迹见《汉书·荆燕吴列传》。
〔7〕梁孝王武即刘武(?—前144),文帝刘恒次子。最受窦后宠爱,
以他为帝嗣,大臣袁盎等反对。梁王怨望,使人刺杀袁盎,得罪景帝,抑郁而死。事迹见《汉书·文三王传》。
〔8〕丁宽字子襄,汉初梁人。景帝时从梁孝王抵御吴、楚,称丁将军。从田何受《易》,《汉书·艺文志》著录《丁氏》八篇。田王孙,西汉砀(今安徽砀山)人,景帝时博士。施仇,字长卿,西汉沛县(今属江苏)人,宣帝时博士。孟喜,字长卿,西汉兰陵(今山东峄县)人。举孝廉为郞,曲台署长。《隋书·经籍志》著录《周易》八卷,孟喜章句。梁丘贺,梁丘系复姓,字长翁,西汉琅琊诸县(今山东诸城)人。宣帝时任太中大夫,官至少府。《汉书·艺文志》著录《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丁、田、施、孟、梁丘五人事迹见《汉书·儒林传》。
〔9〕羊胜(?—前150)羊胜与公孙诡(?—前150)同为梁王门客。公孙诡多奇计,号曰“公孙将军”《汉书·文三王传》载,胜、诡二人曾为梁王谋嗣位,袁盎等反对,梁王与胜、诡使人刺杀袁盎等多人,景帝下令缉捕,梁王遂令胜、诡杀自。韩安国(?—前130),字长孺,西汉梁成安(在今河南)人。先任梁孝王中大夫,武帝时为御史大夫。事迹见《汉书》本传。
〔10〕司马相如参看本书第十篇。
〔11〕明帝即东汉明帝刘庄(28—75)。
〔12〕关于邹
为羊胜、公孙诡所谗事,见《汉书·邹
传》:
“梁王始与胜、诡有谋,
争以为不可,故见谗。”邹
于狱中上书自明“孝王立出之,卒为上客。”“及梁事败,胜、诡死,孝王恐诛”乃问计于邹
。邹
结
景帝宠姬王美人兄王长君,请王美人于景帝前为梁王说情,事遂解。参看《汉书》本传。
〔13〕《西京杂记》东晋葛洪撰,托名西汉刘歆。原为二卷,后世分为六卷。记叙西汉遗闻轶事及神话传说。其中记忘忧馆作赋事,未见他书。路乔如、公孙乘,不详。《柳赋》等七篇,內容均为咏物颂圣。
葛洪(284—363),字稚川,东晋句容(今属江苏)人。除《西京杂记》外,尚撰有《抱朴子》、《神仙传》等。
〔14〕刘歆参看本卷第11页注〔5〕。
〔15〕《梁王菟园赋》叙写菟园山石、林禽之胜及宾客宴饮
钓之乐,收⼊《古文苑》。《临灞池远诀赋》,文已佚。《文选》谢朓《休沐重还道中》唐李善注:“《枚乘集》有《临灞池远诀赋》。”
〔16〕《七谏》西汉东方朔撰。內容系悼念屈原。除小序外共有《初放》、《沉江》、《怨世》、《怨思》、《自悲》、《哀命》、《谬谏》七段。《招魂》、《大招》的作者参看本书第四篇及其注〔20〕〔27〕。內容系列述饮食、女子、宮室之美,招魂归来。枚乘《七发》,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往问,用音乐、饮食、车马、游观、田猎、观涛、论道七事启发太子,故称《七发》。以后称此类文体为“七体”或称“七”按枚乘首创“七”体,他死时东方朔方十四岁,《七谏》似不能作于《七发》之前。
〔17〕关于《七发》的仿作,《艺文类聚》卷五十七引西晋傅玄《七谟序》:“昔枚乘作《七发》,而属文之士,若傅毅、刘广世、崔駰、李尤、桓麟、崔琦、刘梁之徒,承其流而作之者,纷焉《七
》、《七兴》、《七依》、《七疑》、《七说》、《七蠲》、《七举》之篇。通儒大才马季长、张平子亦引其源而广之。马作《七厉》,张造《七辩》。”傅毅(?—约90),字武仲,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章帝时任兰台令史,与班固等共典校书。所撰《七
》,写玄通子以珍味、骏马等七事说徒华公子。见《艺文类聚》卷五十七。刘广,应为刘广世,生平不详。所撰《七兴》已佚,《艺文类聚》卷五十七及《文选·七命》注中存有残文。崔駰(?—92),字亭伯,东汉涿郡安平(今属河北)人。少年时与班固、傅毅齐名,撰有《达旨》等诗赋共二十一篇。《七依》已散佚,《艺文类聚》卷五十七及《北堂书钞》卷一四二、一四四辑有残文。
〔18〕谢灵运(385—433)南朝宋
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宋任永嘉太守。有《谢康乐集》。卞景,生平不详。《隋书·经籍志》著录《七林》十卷,原注:“梁十二卷,录二卷,卞景撰。梁又有《七林》三十卷,音一卷,亡。”
〔19〕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曹
第三子,封陈王,谥思,后世称陈思王。有《曹子建集》,《七启》,叙写玄微子与镜机子问答七事。
〔20〕张协字景
,西晋安平(今属河北)人,官河间內史。有《张景
集》。《七命》,叙写冲漠公子与殉华大夫的对话。
〔21〕《古诗十九首》无名氏作,非一时一人所为,或谓出于西汉时,一般认为多出于东汉。梁萧统辑为一组收⼊《文选》,题作《古诗十九首》。为早期文人五言诗的重要作品。
〔22〕李善(约630—689)唐江都(今属江苏)人。曾任崇贤馆学士,后因罪流放,遇赦后专事研究、讲授《文选》,从学者甚多,号“文选学”所注《文选》共六十卷。这里的“并云古诗”等句,系该书《古诗十九首》题下的注文。
〔23〕徐陵(507—583)字孝穆,南朝陈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梁时任东宮学士,陈时任尚书左仆
、中书监,宮体诗代表作家。有《徐孝穆集》。《⽟台新咏》,是他所编的诗歌总集,十卷。其中题为枚乘所作诗九首,八首见于《古诗十九首》,即《青青河畔草》、《西北有⾼楼》、《涉江采芙蓉》、《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东城⾼且长》、《明月何皎皎》、《行行重行行》。另一首《兰若生舂
》,不⼊《古诗十九首》。按此九首究竟是否枚乘所作,学者颇多异议。
〔24〕“随语成韵,随韵成趣”二句及下文“畜神奇于温厚”等句,见明胡应麟《诗薮·古体·五言》:“至《十九首》及诸杂诗,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辞藻气骨,略无可寻,而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诗之难,其《十九首》乎!畜神奇于温厚,寓感怆于和平;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句摘,句不可字求。盖千古元气,锺孕一时,而枚、张诸子,以无意发之,故能诣绝穷微,掩映千古。”
〔25〕李陵(?—前74)字少卿,西汉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名将李广之孙。官骑都尉,汉武帝时伐匈奴,兵败降敌。苏武(?—前60),字子卿,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武帝时以中郞将出使匈奴,被拘十九年,守节不降,后匈奴与汉和好,始得归国。现存苏武与李陵赠答诗,学者疑系后人伪托,参看本书第九篇及其注〔26〕。
〔26〕淮南王安即刘安(前179—前122),淮南厉王刘长子,刘邦孙。他因武帝无子,有异志,又因厉王之死,心怀怨望,遂谋反,事发杀自。事迹见《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
〔27〕《內书》《內书》、《外书》与《中篇》均系淮南王刘安集门客编撰。《汉书·艺文志》著录《淮南內》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唐颜师古注:“《內篇》论道,《外篇》杂说。”《內书》又称《鸿烈》,《外书》又称《淮南外篇》。东汉⾼
《淮南子序》称:刘安与诸儒“共讲论道德,总统仁义而著此书,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经道。…然其大较归之于道,号曰《鸿烈》。鸿,大也;
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又有十九篇者,谓之《淮南外篇》。”《鸿烈》经西汉刘向校刊,改称《淮南》,后称《淮南子》。《中篇》,《汉书·艺文志》未著录,书名见《汉书·淮南王传》中。
〔28〕八公苏飞、李尚等八人均为淮南王门客,号称“八公”
左吴、雷被、伍被事迹见《史记·淮南王传》。雷被、伍被又见《汉书·淮南王传》,伍被《汉书》另有传。
〔29〕《大山》、《小山》王逸《楚辞章句·招隐士序》:“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自八公之徒,咸慕其德而归其仁,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辞赋,以类相从,故或称《小山》,或称《大山》,其义犹《诗》有《小雅》、《大雅》也。”此处《大山》、《小山》系指篇章;⾼
《淮南子序》云:“诸儒大山、小山之徒”则以为是人名。
〔30〕《招隐士》此文题解不一:王逸《楚辞章句·招隐士序》认为系“闵伤屈原”之作;清王夫之《楚辞通释·招隐士》则云:
“今按此篇义尽于招隐,为淮南召致山⾕潜伏之士,绝无闵屈子而章之之意。”
〔31〕河间献王德即刘德(?—前130),景帝刘启子。他收集古书,立博士,推崇儒术。事迹见《汉书·景十三王传》。
M.LanMxS.cOM